年少獨白|盲目追求理想自己 中學生陷情緒過山車 尋社工助解結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有調查指,學童快樂指數是近六年新低。三年疫情過去,復常成為目標,人人落力追趕,中途始發現,有人身心未能同行,特別是年輕學子,面對學業、家庭、朋輩關係等問題拉扯,困惑與憂愁無處安放多時,大人欲伸出援手,也未能捉緊每對手。《香港01》訪問四位年輕人,他們訴說各人之困,如何解開心結,願身邊人如何助己。

中四學生Ceci(化名)過去追逐成為理想的自己,為求當一個有領導才能、全級考首三甲的學生,於校內外堅負不同職務,同時要兼顧學業成績,過程疲於奔命,力不從心,情緒起伏不定如「過山車」。她向社工求助後,慢慢疏理思緒,學懂面對自己,嘗試解放天性,尋回一個真實的自己。

原來我無自己想像中咁厲害,而呢種感覺係好無力。
Ceci(化名)
中四學生Ceci,曾掙扎成為一個高材生,過程力不從心,經歷情緒起伏。(夏家朗攝)

校內外任不同職務 每周花三份三時間做義工 漸力有不逮

15歲的Ceci於中二至中三時,迷失於追求成為理想的自己。她渴望成為高材生,目標考全級首三名,同時兼備領導才能。於是她參與校內外不同的職位和活動,例如擔任朋輩輔導員的領袖,每周幾乎花三份二時間做義工。她說:「無理會過自己能力係咪達到,甚至係咪真係享受件事,當時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你是做得到。」

長時間的活動和職務工作,加上要兼顧學業,令Ceci開始覺得力有不逮,每日只有4至5小時睡眠時間,情緒逐漸變得波動,走在街上突然會想哭,「可能星期一突然好開心,喺走廊四周搵人談天,星期二突然處於低潮,我會用行屍走肉形容。」她擅於隱藏自己脆弱的一面,每日上堂依舊專心聽書,別人一般難以察覺。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唔係真係鍾意呢個自己嘅時候,就搵人幫手作出改變。
Ceci(化名)
她接受《香港01》邀請,透過繪畫兩個面譜,表達過去與現在的自己。(夏家朗攝)

不欲父母擔心 感朋友無責任分憂 找社工解結

情緒處於高山低谷,Ceci說,未有試過向父母傾訴,只因不想二人擔心。她說,雙親一直未有加諸期望給她,只要自己「開心就夠」,所以她衷心希望父母能為女兒而自豪。對於身邊的朋友,她也覺得不必要讓人分憂,「佢哋無呢個責任處理我情緒。」

幸好有老師細心發現Ceci的狀況,轉介予香港小童群益會的駐校社工跟進。Ceci持續一至兩個月找社工,每周定期見面傾訴,逐步疏理情緒。她發覺有一些問題未必立即迎刃而解,卻能換個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會慢慢潛移默化容許自己,你都係會錯。你唔需要做所謂嘅英雄, 唔需要成為世界希望那個人。」

拋開對自己的束縛後,她學懂面向自己,且接納自己脆弱一面﹐決定解放天性,了解自己真正想法,真正喜歡的事。她不再看重學業成績,「學業係一定重要,但唔係我成個人生最重要嘅一件事。書要照溫,堂要照上,功課要交齊。但係我要遵守嘅規則下﹐會唔會可以努力嘗試去享受呢件事。」

會慢慢潛移默化容許自己,你都係會錯。 你唔需要成為世界希望那個人。
Ceci(化名)
她接受香港小童群益會的社工輔導後,慢慢學懂疏理思緒。(夏家朗攝)

寄語成年人毋須過份關心 以行動證明是可信任

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再受社會關注,成年人可以如何幫助年輕人?Ceci說,成年人有時太過關心未必是一件好事,亦不應強求年輕人剖白內心的全部,「真正希望別人告訴你聽他想甚麼,希望別人一展示最脆弱那一面,不是告訴他你要如何,而是可能用行動去告訴他,我是一個可以值得信任的人。」

她寄語同路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為自己人生書寫一篇長文,一字一句也蘊含意思,「當中每個標點符號、每一筆每一劃,不應該由其他人捉住你隻手而寫。」

不會太過強求呢一個年輕人,不會執著於我告訴佢幾多,而是我所講畀佢聽嘅一部份,原來至少有一部份係真實嘅我。
Ceci(化名)
她寄語同路人,要為自己書寫人生每一頁,「每一筆、每一劃唔應該由其他人捉住你隻手而寫。」(夏家朗攝)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