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70歲創始人登頂珠峰 團隊傳回全球首份「巔峰」超聲圖腦電數據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5月21日10時28分,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帶領華大登山隊從北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並傳回了全球首份來自世界之巔的超聲圖與腦電數據。這也是70歲的汪建第二次登頂珠峰,刷新了中國登頂珠峰人士最年長紀錄。
本次攀登珠峰以科學探索為目的,旨在開創性產出高海拔科研數據,深入解析人體在極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生理機制,為未來的科學和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突破和啟發。

助力構建高原人體健康生命大模型

今年4月18日,華大登山隊抵達日喀則珠峰大本營,正式開啟本次珠峰科研計劃。在高原適應性訓練和攀登過程中,華大登山隊員持續監測和採集了從0米到8848米不同海拔高度下核心隊員的生理指標、腦認知、眼動、眼底、運動機能、心肺超聲等多維表型數據,獲得了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影像組及細胞組等多組學數據。

依托華大自主研發的核心工具以及在腦科學、眼科學、高原醫學、運動醫學等領域已取得的成果,華大將利用本次科研計劃獲得的數據來助力構建高原人體健康生命大模型。據汪建介紹:「2010年,我們基於生命中心法則,發現了高原適應性基因EPAS1;這一次,我們轉向了時空法則,希望能從時間與空間維度,進一步深化對遺傳與環境協同作用的理解。」

在珠峰頂採集靜止態腦電資料和皮膚微生物樣本(受訪者供圖)

為更好地完成本次珠峰科研計劃,華大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實驗室」部署了一系列自主研發的「黑科技」,及時響應檢測需求與科研任務。

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DNBSEQ-G99、DNBSEQ-E25以及無線掌上超聲等多款「硬核」設備均在「珠峰實驗室」完成了高海拔性能驗證,這些設備未來可為高海拔等極端環境下的多組學研究提供有力工具支撐,助力高原環境監測和高原醫學發展。

其中,華大智造無線掌上超聲自帶遠程會診功能。在海拔8300米的營地,華大登山隊員使用該設備完成了與遠在4000公里外的北京醫院超聲科主任、2500公里外的四川阿壩臨床醫生以及4000公里外的深圳團隊的連線,成功實現會診,並對登山隊員進行了頸動脈實時超聲掃查,以探索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在極端高海拔地區受到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華大智造無線掌上超聲還隨隊登頂珠峰,在峰頂實時獲取了登頂隊員的頸動脈超聲掃查圖像,這也是全球首張誕生於世界之巔的超聲圖。同樣令人振奮的是,本次在世界之巔首次被記錄下來的,還有登山隊員的靜息態腦電數據。

探討人類在極限條件下的生理機制

2010年5月,汪建等人從南坡登頂珠峰。那一年,華大科研團隊揭示了人類適應高原環境的秘密——EPAS1基因突變。這項研究闡明了人類基因組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選擇,為高原缺氧性疾病的預測、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1年,汪建等人隨「奮鬥者」號深潛器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淵科考,以基因科技為海洋科學探索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加速了探尋生命起源、解開生命之謎的進程。

而在最近這一年間,華大登山隊又先後完成了五座不同海拔雪山的攀登,成功收集了海拔5025米的四姑娘山、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及本次海拔8848米的珠峰的相關科研數據,並從登山運動免疫反應、代謝與能量變化、血液多組學變化、皮膚微生物變化、菌群適應性及高原病等多方面開展系列研究。

對於本次華大珠峰科研計劃的目標,汪建表示:「我們組織了一個跨學科的隊伍,把更多的儀器設備搬到更高的海拔上來,探討人類在極限條件下的生理機制等科學問題,希望能夠對生命起源、物種演化、氣候變化、地外生命等重大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為未來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文章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