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與所羅門分手背後:悄然改變的世界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連假剛結束,正當台灣民眾正收心返回工作崗位的9月16日週一傍晚,距離台灣超過4千公里遠的南太平洋上與台灣有長達36年外交關係的「友邦」所羅門群島,卻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外交轉向的決議,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隨即在當天召開記者會,宣告中止與所羅門的外交關係,即刻全面停止雙邊合作計劃,撤離大使館。
吳釗燮隔日更借由台灣外交部官方推特,痛斥北京將所羅門群島誘入債務陷阱的錯誤道路上,同時譴責中國大陸「威權持續擴張」,強調台灣會站在前線堅守自由民主價值,並稱堅信「民主必勝;台灣必勝」,但這句「民主必勝」或許未能正視世界格局現在的變化。
撰稿:萬敏婉

吳釗燮在台所斷交記者會上喊出「民主必勝」。(洪嘉徽攝)

這句「民主必勝」的高呼,在30年前美蘇冷戰還未完全結束的時候,或許相對於所謂「共產鐵幕」陣營,民主這面大旗確實讓不少國家與民眾相信,這將是人類最後的歸屬、歷史的終結,因此民主必勝說法還有一定「賣點」,就像當時美籍日裔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還能透過這個賣點大膽推出其知名的「歷史終結論」,預言全世界政治環境將趨向一種「民主體系」的西方系統。然而事易時移,30年後的今天,當福山自己都以「歷史終結論2.0」推翻當年所提出的理論,吳釗燮卻仍在今天高喊民主必勝,讓人頓有時空錯亂之感。

實際上,所羅門群島此次的外交轉向,已是明明白白地彰顯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的世界已經改變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台灣所習慣的、相信的那個美國為雙極霸主,或者是全球以美國為主的單極霸權世界秩序早已發生變化,冷戰時代所謂以美國為主的民主陣營,早在共同敵人蘇聯的消失後逐漸分崩離析,而在冷戰後美國獨大時代所建立的,以美國與歐洲、澳洲、亞太盟友為主的秩序體系,也隨著中國的已然崛起,出現根本性的格局轉變。

這一點,從台灣幾次斷交過程就可以清楚看到其脈絡。在2017年,與中華民國有107年外交關係的巴拿馬,透過總統於國家電視台上公開宣告與北京建交的「閃電轉向」方式,一方面避開鄰近美國對所謂「美國後花園」國家的監控,一方面也讓台灣外交體系始終蒙在鼓裡,直到事情都談定了才宣佈其外交選擇。這種「先斬後奏」的動作,不可否認另台灣十分錯愕,但其以技術性手段避開美國「干擾」,也看出在這個時刻,美國的影響力仍有一定效果。

即使所羅門外交部長訪台也沒能改變所羅門轉往與中國建交。(洪嘉徽攝)

然而隔年2018年,先是5月的多米尼加,然後是8月的薩爾瓦多,兩國都是在與北京簽署建交公報的當天與台灣斷交,但多米尼加的斷交未有預警,薩爾瓦多則是總統在事件前一天晚上先透過電視演說預告。而兩國同樣都在掙脫「美國後花園」的傳統控制,儘管美國隨後召回了相關三國的使團團長,表明美國的「不爽」,甚至美國國會還醞釀法案,對這些「不聽美國話」的國家祭出懲罰,但最終都只成為雷聲大雨點小的無效恐嚇,美國國力的相對衰退已經是不爭事實,而相關「美國後花園」國家長期遭受美國桎梏的不滿累積,在當前國際格局終於出現轉變時,任何一個理性的國家在鄰國威脅降低時,脫出「意識形態」的無謂堅持,轉向以自身發展為最重要考量,也只能說是合理的選擇與決定。

而此次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的外交轉向,與此前最不一樣的,是所羅門選擇提早數個月就先放出分手風聲,且儘管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紛紛介入、遊說、施壓,最終所羅門仍在還未與北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就先與台灣說分手。此間明顯可以看到的是,美國與澳洲這兩個過去在亞太地區著力甚深的國家,對於其曾經幾乎是「完全掌握」的地區,已經到了「費盡大力氣卻仍不聽話」的狀態,當前的南太平洋國家幾乎大半都與中國大陸有外交關係。

台所斷交後,蔡英文在總統府發表談話強調不會屈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洪嘉徽攝)

在美、澳軍事與航線利益佔有重要位置的南太地區,在此次所羅門外交轉向事件上,清楚看到傳統強權的話語已不管用,當原本的「絕對掌控」權力出現衰退或者有清楚明白的挑戰者下,在地國家自然會出現更多的選擇空間。而「誰能夠對我有利、誰能夠提供我更多利益」也就成了其選擇的重要標準。

過去,曾經掌握全球主要話語權的美國與其盟友,包括澳洲、日本、歐洲等地,在美國實力的相對消退、盟友自身自利的需求上升,以及中國新實力國家的出現,讓國際格局洗排重組,過去曾長期服膺於某些權力主體下的附隨者,更應該清楚體認國際局勢的根本性變化,「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若還按照過去邏輯進行利益計算或選擇,失算或者被拋棄的悲慘結局,恐怕也就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