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冒名頂替上大學案層出不窮 胡錫進揭事件內幕

撰文:林瑾
出版:更新:

近日,山東省曝出從2002年至2009年的在讀大學生中查出242名冒名頂替者,引發輿論熱議。至於為何冒名頂替上大學的醜聞現在才暴露的疑問,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文披露他了解到的一些內幕。

高考在中國被視為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而公平是高考的重要底線。圖為2015年6月7日,在北京市北京宏志中學,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乘車趕赴考場。(新華社)

據微信公眾號「胡錫進觀察」28日消息指出,冒名頂替的醜聞能夠被長期掩蓋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們絕大部分是在被頂替者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各種利益訴求驅動了那些違法行為的發生。而且它們通常都變成了交易。

接着,胡錫進揭露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各地會存在少數考生,針對他們的錄取工作已經完成,但他們因為填寫了相應志願或者表達了服從調劑而被錄取到一個學校後出現了反悔,想要拒絕入學,來年復讀再考。於是個別考生的家長想出偽造孩子身份的主意,並且讓別的考生頂替自己的孩子進入錄取學校上學。

2019年7月20日,山東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媒體開放日活動在濟南舉行,工作人員正在考生信息材料上蓋章。(中新社)

第二種情形是,少數考生在高考被錄取後出於其他原因放棄入學。每年都有少數考生被錄取後不去報到的情況,而這當中有少數放棄入學的考生被冒名頂替者截留住了,後者家庭與前者達成了某種交易,並且在對方配合下完成了後續身份篡改的全過程。

第三種情況是,冒名頂替者的家長利用錢或權在被頂替者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竊取了對方的成績,隱蔽幫着自己的孩子冒名頂替上大學。

不過,胡錫進也稱,這樣的案例是冒名頂替現象中最小的部分,因為冒名頂替是一個比較長的操作鏈條,沒有被頂替者的配合,成本太高,很容易敗露,而且要冒遭到法律嚴懲的極高風險。

一年一度的高考牽系著每個家庭的心,高考發榜後更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中新社)

同時,他指出,迄今被曝光的冒名頂替案都發生在十幾年前,甚至更久遠,因為當時高考制度本身雖然很剛性,但是圍繞着它的周邊治理環境存在漏洞,從而被少數人利用了。而且當時互聯網不發達,不法者被曝光的機率比較低,風險成本小。

現如今,胡錫進表示,隨着戶籍管理的聯網制度和各種防偽技術的使用,相信像十幾年前那樣篡改身份、偽裝成另外一個人上大學,並且在畢業後繼續偽裝下去,已經很難做到了。

近來,內地各省份連續被曝高考舞弊案,事件幕後的濫權和腐敗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山東聊城一名農家女子6月份在報考成人教育學校時,赫然發現自己16年前高考落榜,竟是因為有人花了2,000元人民幣買走她的學籍;另一名山東濟寧的農家女子6月22日也在網上發帖稱,自己1997年參加高考,考上北京一所大學,同樣被人頂替上大學。

山東濟寧一名女子稱自己連續兩年高考被冒名頂替(點圖放大):

而除了山東之外,江蘇也被曝至少有千餘人頂替學籍參加高考,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是當地相關職能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針對上述亂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分析指,內地的高考在多數情況下做到「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曝光的這些案件相信不是個案,除了懲處舞弊行為,也應堵住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

他也認為,學籍造假、冒名頂替等操作背後,暴露出濫用權利和腐敗問題。「教育公平和官員腐敗一直都是熱點問題……而且腐敗的一個危害是強勢集團對弱勢集團的剝奪,本身也是公平問題,這些交織在一起,很容易牽動社會敏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