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成壓軸大戲 中國探月工程處何階段

撰文:彭琤琳 孫聖然 葉琪 林芷瑩
出版:更新:

11月24日4時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這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如果任務成功,這也是繼60年代美國和70年代前蘇聯的任務以來,再有月球物質返回地球。

與此同時,嫦娥五號奔月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戰略的「收官之作」,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地月往返的探索之旅會經歷哪些驚心動魄的時刻?為此,《香港01》梳理了嫦娥五號發射前後的分析文章,嘗試展現中國探月工程逾16年的歷程。

中國探月計劃「嫦娥家族」各自職責是什麼?

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於2004年正式開展。2004年1月2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已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嫦娥一號,2010年10月1日發射嫦娥二號,2013年12月2日發射嫦娥三號,2018年5月21日發射嫦娥四號。而在嫦娥五號之後,還有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究竟中國的「嫦娥家族」各自有哪些職責?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軌工作示意圖。(航天八院)

嫦娥五號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

如何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是一道難題。當年美國是通過載人登月的方式,從月球表面人工採樣帶回地球,而中國要實現的是在月球表面通過探測器自主完成月壤採集,並以返回艙把月壤樣本送回地球。

據介紹,嫦娥五號任務預計持續23天左右,要把月面採樣、月表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像一部太空大片一樣一氣呵成,難度和挑戰可想而知。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指出,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九天攬月」之旅 40多年來首次挖取月球岩石

在2019年的航天日晚會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曾介紹,嫦娥五號從月球上帶回的樣本將會分為兩份保存,一份保存在北京,一份保存在湖南。至於保存在湖南的原因,吳偉仁就提到,「毛主席(毛澤東)曾說過『可上九天攬月』,現在我們實現了『九天攬月』,所以把月壤放到湖南也是對毛主席的一種告慰。」

嫦娥五號赴月球「挖土」特別之處 或可改寫月球歷史

月壤雖是「土」,價值抵萬金。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緣的呂姆克山附近登陸,並鑽取約2米深的月壤岩芯柱,共採取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樣品,並帶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科學家通過研究這些月壤物質,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必要的資料。

嫦娥五號搭載理大研製儀器助「挖土」 盤點中國探月「香港力量」

由香港理工大學科研人員研製的「月球地形測繪和地貌分析技術」和「表取採樣執行裝置」,載於嫦娥五號一同升空,參與這項國家首個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分別協助「嫦娥四號」選取着陸點、挖取及帶回月球樣本。事實上,自「嫦娥一號」起,就有許多香港科研人員的心血傾注其中。

▼ 圖輯|回顧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家族」:

+12

NASA:冀中國跟全球分享探月工程數據

中國的探月工程一直開展國際合作。國家航天局曾表示,願與各國航天機構、太空科學研究機構共同探索太空奧秘。在嫦娥五號發射前後,歐洲太空總署(ESA)、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Twitter上對中國航天取得的新突破進行點評。NASA為什麼說「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探月工程所獲得的數據」?

中國專家指月球村已提上日程 月球將掀起新競賽?

在嫦娥五號於11月24日凌晨發射成功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負責人李青表示:「未來星際旅行、星際移民將不再是科幻片的場景。」中國對於月球的開發,已提上日程。與此同時,美國、日本、印度等亦有其月球計劃。在美蘇太空競賽數十年之後,月球將迎來新一輪競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