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張文宏「與病毒共存」被批令人詫異 變相成政治批判?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上月底在微博發文,指出疫苗無法消除疫症,世界要學會與病毒共存,惟前衞生部長高強卻不點名批評張的主張「令人詫異」,應該堅持「清零」目標和嚴防境外輸入。
近日,內地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寧毅先後發文,支持張文宏「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同時,網上廣傳由微信公眾號「城市的地得」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指出醫生是整個社會的底線,當他們向公眾講出事實時也會面臨危險,此時就會變成公共知識分子,「所以不難理解,現在對張文宏的批判,其實就是政治批判」。

7月29日,張文宏在微博發文,並提出「與病毒共存」論。他指出,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新冠病毒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病毒共存,但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回答,相信未來中國選擇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證與世界的命運共同體,實現與世界的互通,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時又能保障國民免於對病毒的恐懼。

8月7日,高強在人民日報旗下的《健康時報》撰文,質疑人類和病毒共存的說法,批評英美的學者專家將責任推到病毒變異身上,是為了掩蓋政府抗疫失策和卸責,更不點名指「一些專家建議國家考慮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策略」是令人詫異。

微信公眾號「城市的地得」發表的文章稱,從體制內話語來看,高強在人民日報旗下的《健康時報》撰文,該文當然不代表人民日報觀點。通常能夠代表人民日報的是「人民時評」,尤其是不署名的社論。不過,不少人在傳播高強的文章時,都在前面加上「人民日報」四個字,「不管是讚成還是反對的人,都知道這在中國意味着什麼」。

文章指,人民日報應該要發布聲明否認高強一文是代表「本報立場」,但顯然對方不會發聲明,而是任由大家帶上「人民日報」的前綴傳播,「這是行為藝術,也是政治。本來沒多少人,傳得多了,也許就真的成了『人民日報說的』」。

文章指出,在過去幾年,人文社科領域的著名教授,還有記者和律師,慢慢把網絡陣地讓給「對手們」;作家和記者向讀者投降,律師向違法投降,老師向學生低頭。

文章指出,醫生有先天優勢,他們和意識形態無關,守護的是知識的底線,治病救人;不僅是大家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整個社會的底線。不過,有良知的醫生會發現,當他們開口說話,表達超出自己科室的事情,向公共發言,講出自己觀察到的事實,也同樣面臨危險。此時,他們就是標準意義上的「公共知識分子」,因此對張文宏的批判,其實就是政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