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近半數康復者有肌肉無力等後遺症 病毒或影響神經系統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Delta等變種病毒流行,在各國加快為民眾接種疫苗之際,國際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上月底發布了一項針對新冠患者後遺症(又稱「長期新冠」)的研究,再次敲醒新冠疫情對人類長期影響的警鐘。
研究結果顯示,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新冠患者出院後的身體和各項功能都恢復良好,已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但健康狀況仍低於對照人群,四分之三的康復者仍有「疲勞或肌肉無力」等至少一項持續的症狀。到底感染新冠肺炎後,對身體會有哪些長期影響?

武漢金銀潭醫院。(新華社)

該項研究由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曹彬、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王先廣,以及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王建偉共同主導。團隊跟蹤1276名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通過隨訪他們出院6個月後和12個月後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研究他們的康復情況。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9歲,864名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鼻導管和臉罩吸氧,94名需要經鼻高流量氧療或無創通氣、有創機械通氣,54名患者曾入住深切治療部(ICU),大部分患者屬於重型及危重型病例。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新冠患者出院後,身體和各項功能都會逐漸恢復,目前已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但健康狀況仍低於對照人群,不少人都有睡眠障礙、脫髮、味覺和嗅覺失調、頭痛、關節疼痛、焦慮或抑鬱等後遺症。與出院6個月時相比,出院1年時部分後遺症會顯着消退,至少還有一種後遺症症狀的人群比例,也從6個月的68%下降到12個月的49%。

針對新冠患者後遺症的研究已在《刺針》上發布。(The Lancet)

與「沙士」的後遺症類似,「疲勞或肌肉無力」也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有該症狀的患者比例從6個月時的52%下降到12個月的20%。不過,感染新冠後出現疲勞和肌肉無力的原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基於先前「沙士」的研究,肺彌散能力損害、發病時病毒引起的肌肉炎症、細胞因子紊亂、肌肉萎縮和退化、皮質類固醇肌病或這些因素的組合,都可能是誘因。

相反,新冠患者出院12個月時,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比半年前更高。呼吸困難的比例從半年時的26%略微增加到12個月時的30%。在長達一年時間內,大約20%至30%的中度患者觀察到肺彌散障礙,此比例在危重患者中高達54%。另外,更多患者出院12個月後就診時出現焦慮或抑鬱(26%),而出院6個月時的比例為23%。

文章分析,感染新冠後出現的慢性或遲發性的心理症狀,很可能是病毒感染的直接影響,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或自身免疫反應。此外,社會接觸減少、孤獨、身體未完全康復和失業等也可能影響患者的精神症狀。

《中國新聞周刊》報道,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指出,雖然基於大規模的樣本統計,但新冠後遺症的界定範圍有些寬泛,畢竟社會歧視、患者自身過於擔心身體等都可能引起抑鬱、失眠的症狀,而非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導致的症狀。他認為,1276名患者存在的後遺症中,有哪些是由新冠病毒造成,或由治療藥物造成,或由心理和精神問題造成的,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團隊跟蹤1276名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通過隨訪他們出院6個月後和12個月後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研究他們的康復情況。(The Lancet)

症狀蔓延至肺外器官

根據臨床定義,後遺症指「疾病癒後所遺留下的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等症狀」。有說法認為,被新冠感染後出現的各種身體和精神的症狀超過4周,並且無法通過其他診斷來解釋,就可稱為新冠後遺症。雖然新冠病毒屬於呼吸道病毒,主要攻擊肺部,但目前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後,很多症狀已蔓延至肺外器官,因此新冠感染並不只引起肺炎。

今年4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修訂版)》顯示,新冠肺炎引起的病理學改變除了涉及肺臟,還涉及脾臟、肺門淋巴結和骨髓、心臟和血管、肝臟和膽囊、腎臟等其他器官。今年7月,《刺針》對來自56個國家共3762名確診或疑似新冠感染者作出研究,在跟蹤他們7個月後,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康復時間超過35周,平均經歷了55.9個症狀,涉及9.1個器官系統;6個月後,超過50%的康復者出現疲勞和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

新冠病毒影響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指出,像感染早期出現的嗅覺、味覺減退,其實是周圍神經系統損傷引起。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或血腦屏障被破壞時,中樞神經系統也會面臨被病毒「突破」。如果在腦脊液中檢測到病毒存在,理論上可以認為病毒可能侵害到中樞神經系統。

去年3月,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曾介紹,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抽搐、意識障礙,出現了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表現,並在該患者腦脊液中發現新冠病毒的核酸。但王貴強認為,新冠病毒侵害神經系統的概率總體不是特別高,因為需要進入血液循環,還需要突破血腦屏障。

去年8月,香港大學等多單位聯合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的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可直接感染神經系統,還可以感染人腦中的皮質神經元和神經祖細胞。孫永安認為,新冠病毒對人的影響是全身性的,可能會累及到不同器官,中樞神經系統病理性改變不一定是原發性,有可能是由其他併發症所引起的繼發性的反應。

如何應對新冠後遺症

在研究報告中,團隊亦提及了新冠肺炎對康復者工作的影響,在患病前有工作的479名患者中,有57名(12%)未能恢復原有工作:其中32%是因為身體機能下降,25%不願意做以前的工作,18%則是被解僱。按照目前國內累計治愈出院病例近9萬宗估算,至少近萬人會面臨新冠後遺症。

曹彬曾指出,醫務工作人員治療新冠患者時,就應當考慮到患者出院後,中遠期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對重要器官的保護要做得更加細緻化;其次,對已經出院的病人,即使是出院時沒有不適症狀,也要做好充分的健康宣教,因為出院3個月或半年時,患者仍有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

他認為,談到臟器保護,除了對肺功能的保護外,也要對肺外臟器的功能做好密切監測,比如血栓、新發糖尿病等。如果患者在急性期出現腎功能損傷,醫生在恢復期對病人用藥時要非常小心,避免使用對腎臟有害的藥物。

目前,許多國家和研究機構已經將「長期新冠」確定為優先事項,啟動了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今年2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啟動了一項11.5億美元的研究計劃,其中就包括「長期新冠」研究。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4部門聯合製定《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對呼吸功能、心臟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的主要表現、評估方法和康復訓練方法作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