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旺季限電限產 人民日報批「運動式」減碳:火燒眉毛才想落實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內地受「能耗雙控」措施影響,限電限產措施在多個省份密集推出。浙江為控制能源消耗限電,廣東、安徽、遼寧、吉林省和黑龍江等地則因電力緊張而拉閘限電。

由於時值「金九銀十」訂單高峰期,許多人質疑為何在此時加碼「能耗雙控」?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提到,「能耗雙控」目標要求一直穩定,不存在臨時加碼一說。文中批評各地全力優化能耗指標、不惜關停生產甚至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一刀切」做法,是為達成「雙控」目標的「運動式」減碳,「說白了,跟開學前狂補作業一個道理」。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實施「能耗雙控」措施,遭到中央點名的省份近期相繼推出限電措施嚴控能耗強度,多地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遭到限電停產,「雙高」企業輪番接到限產通知。如鋼材、水泥等原材料價格因限產刺激供不應求而漲價,影響範圍大,除高耗能產業之外,光伏等行業亦開始受波及。

對此,《俠客島》9月26日發布以「生產旺季搞拉閘限電,咋回事?」為題的文章,文中提到,近日一些地區開始「命令式」停產,要求高耗能產業停限產甚至拉閘限電。「有人就把停產限電歸罪於『能耗雙控』,認為政策突然加碼導致地方突擊式停產限電。」

俠客島指出,能耗強度約束制度已實施10多年,「能耗雙控」執行近6年,按季度發表的「晴雨錶」也做了八、九個年頭,不存在臨時加碼一說。「那麼,各地全力優化能耗指標、不惜關停生產甚至影響居民生活用電的一刀切做法,究竟為了啥?說白了,跟開學前狂補作業一個道理。」

關鍵在於,各地本應按照既定「雙控」目標落實政策,但自疫情發生以來,受避險資金青睞的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相關企業存在擴張產能衝動。同時,國內有序防控疫情、較早實現復工複產,為承接境內外生產需求打下必要基礎。此後,國內工業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

文中指出,8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發佈檔案,對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做了測評「晴雨錶」。結果顯示,部分地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9省區被列為一級預警地區。隨後,一些地區開始「命令式」停產,要求高耗能產業停限產甚至拉閘限電。

同時,部分地區在2030年碳達峰預期下,將「碳達峰」前的近10年理解為「攀高峰」的時間窗口,搶著上高耗能、高排放的「兩高」專案,違規給「兩高」項目開綠燈,想提早把住能耗增量「地盤」。一些地方未批先建項目屢現。因此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區能耗強度、消費總量均被國家發改委給出一級預警。

因此,考核壓力下,各地又趕緊立「軍令狀」、加速整改。但轉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標如何達成?於是,一些地方就採取強力手段,定指標、壓任務,對產業園區和行業強制性限產停工、拉閘限電。文中提到,曾有新聞提到,「某地」因沒完成「雙控」目標,被上級約談。於是,當地連夜佈置,提出統一「硬性要求」。

《俠客島》提到,「任務早已明確,目標也很清楚,為啥非要火燒眉毛才想起落實呢?早早就看見紅燈,非要等沖線時猛踩刹車,考慮過乘客感受嗎?平時不作為,臨近考核搞層層加碼、玩命突擊;平時高喊『綠色發展』口號,實際工作中卻一再追逐短期效益」這暴露出一些地方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偏差,對綠色低碳轉型的謀劃不積極。並強調「運動式減碳」已被政治局會議點名批評,如不糾正,後患無窮。

《俠客島》也指出,要求企業停產、限產,相關產品必因供不應求而價格上漲。又因限產企業多涉及上游原材料,漲價必然導致下游企業利潤空間縮減,進而迫使企業將生產成本轉移至消費端,提升消費價格,抬高通脹水準。這非但無益於節能減排、轉變發展方式,反而給經濟社會帶來不必要的失序。

「能耗雙控」有可操作性

文中提到, 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耗雙控」,目的是節約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倒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綠色發展水準。此外,「能耗雙控」也能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文中強調,中國自「十一五」開始,就將單位GDP能耗降低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期間,中國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這個指標更細化為全國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十三五」期間,各地按既定計劃完成了5年「能耗雙控」目標,若保持節奏,可順利達成雙控目標。落實效果也反映出目標設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文末提醒,其實做好「能耗雙控」的辦法有很多:比如,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通過技術升級提升資源利用率;再如,優化地區、產業、聘請專業公司設計綠色節能方案等。「要答好這道題,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久久為功,尤其是注重功在平時,有規劃、有節奏,少幹臨時抱佛腳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