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誕醫學史上首例豬心移植人體 80後川女、哈佛學霸成背後功臣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外科醫生日前成功將豬隻心臟移植到人體身上,成為醫學史上的首例。值得一提的是,相關技術的突破,背後離不開一位華人女科學家的貢獻,她就是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及哈佛大學、被稱為「基因剪刀手」的學霸楊璐菡。

據早前報道,接受移植的57歲男性病患班奈特(David Bennett)由於心力衰竭與心律不整等問題,使他不適合接受人類心臟移植或輔助幫浦,上述高度實驗性的手術是為了挽救他生命的最後努力,術後3天患者情況良好。

其子透露,父親知道無法保證手術一定成功,但他已經奄奄一息,且不適合人類心臟移植,於是在手術前一天說:「要麼死、要麼動手術,我想要活下去,我知道這是姑且一試,但是我最後的選擇。」

相關新聞:美國57歲垂死病患移植基因改造豬心獲救回 醫學史上首例(點圖了解更多及瀏覽相關照片)▼▼▼

+17

一直以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存在著兩大風險,一是豬的基因本身攜帶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s),二是豬器官會在人體內產生排異反應。

然而,楊璐菡領導團隊於5年前成功運用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滅活豬細胞中的致病基因,相關技術不但大幅提高基因編輯效率,還縮短了培育基因改造豬的時間,在mRNA基準水平上,所有豬基本上實現100%的PERVs清除率,繼而能創造醫學史上首見豬隻心臟移植到人體的案例,象徵着數十年來使用動物器官進行救命移植的一大躍進。

2020年9月,論文「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發表在Nature上,成功研發出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去年12月,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器官移植》上,楊璐菡的名字也在列,作者身份是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結果顯示,基因編輯豬(PERV-KO/3-KO/9-TG)在克服超急性排斥反應、緩解體液性排斥反應及凝血紊亂方面具一定優勢,但其能否作為臨床異種器官移植潛在供體需進一步評估。

回到楊璐菡本身,其背後故事也耐人尋味。八十後的她是土生土長的川妹子,1986年於巴蜀小縣城呱呱墜地,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會計師。其實,其成功同樣沒有任何捷徑可言,過程中也很吃力,不過自律和努力是她的標籤,正因如此,她15歲那年以峨眉山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成都七中,更自高二加入生物競賽隊伍,基本上靠自學,就在一年時間內學完所有生物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期間還經常跑去四川大學旁聽,雖然當下內容幾乎聽不懂。

經過重重困難,楊璐菡2004年代表中國在第15屆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金牌,並被招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8年拿到生命科學和心理學雙學士學位後,她更前往哈佛大學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及展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師承有「合成生物學之父」美譽的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雙料院士的George Church。

2015年,楊璐菡就開始創業,和George Church共同創辦致力於推動異種器官移植臨床應用的生物技術公司「eGenesis」,並任首席科學執行員。

2017年,她回國出任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同年更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評出的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2020年9月再入選《財富》(Fortune)2020年度「全球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單。

不過過程中亦非一帆風順,其實她差點沒從哈佛大學畢業。這是因為早在高中時,楊璐菡就因忙於生物奧賽而耽誤英語學習,故此留美時難以進行深入的專業學習,連哈佛大學的資格考試都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被要求參加為期一年的語言班學習才能繼續留學。

幸好,George Church可以理解楊璐菡想要表達的內容,並強調不會讓自己的學生把時間浪費在語言上,在整個研究生階段,師徒二人幾乎每星期都進行交流,既有學術討論,也有科學、文化和社會各種話題。回望這段路,楊璐菡感慨,是恩師重建了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