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伊朗在北京復交 內媒揭露「中國為何能當最後的斡旋者」?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國、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伊朗在北京發表3方聯合聲明,宣布沙伊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三國宣布,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並探討加強雙邊關係。

《上觀新聞》指出,面對這一震動世界的新聞,外界讚賞之餘,也沒有放棄追問:「這對中東「世仇」為何能在此時握手言和?中國何以能扮演勸和「收官者」角色,成就兩國的和解?沙伊關係融冰對地區和世界意義何在?」

《上觀新聞》專訪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牛新春,兩人幾乎都提到四個要素:「大勢所趨、水到渠成、互有需要、臨門一腳。」,專家也回應,為何只有中國只有中國能為沙特與伊朗縫上最後一道收口線。

▼想看更多協議簽訂時的現場圖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第一:大勢所趨

牛新春指出,自2010年中東變局以來,地區國家關係經歷了一個分合過程,各國已逐步厭倦爭鬥,而專注發展。在此大背景之下,近年來,中東格局也出現嬗變。2020年以來,阿以關係破冰,以色列與阿聯、巴林、蘇丹、摩洛哥實現關係正常化。

2021年,沙特、巴林、阿聯、埃及與卡塔爾復交更是開啟了中東「外交之春」。隨之而來的是,沙特、阿聯與土耳其緩和關係,阿聯與伊朗開始接觸,沙特與伊朗和解可被視為「外交之春」的縮影與寫照。

沙特阿拉伯及伊朗國旗併相(皆取自路透社)

第二:水到渠成

兩年來,沙特與伊朗舉行多輪談判,談判地點輾轉伊拉克、阿曼。李紹先說,「數輪實質性談判使沙伊步步走近,為兩國最終達成協議、恢復外交關係奠定基礎。」,他也指出,此次,沙伊兩國也對伊拉克和阿曼表示讚賞與感謝。

第三:互有需要

互有需要也是和解重要驅動力。李紹先指出,拜登(Joe Biden)政府2021年上台以後大幅調整中東政策,包括推動恢復伊朗核協議,與沙特關係也有所冷淡,不再像特朗普政府(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時期那樣親密,且單方面支援沙特,挑動沙特與伊朗對抗,並推舉前者為中東反伊聯盟盟主。

「失去美國的支援,如果與伊朗繼續對抗,將有損國家利益,沙特也因應形勢調整政策。」

在牛新春看來,沙特選擇在北京與伊朗握手言和也是有意向美國釋放訊號——中東國家離開美國照樣可以幹成大事。

此外,迫切希望解決也門問題也是關鍵之一。自2015年軍事介入也門衝突以來,沙特並未獲得預期收益,也門局勢始終僵持不下。伊朗被認為是也門胡塞武裝支持者,沙特希望解決也門問題,自然需要得到伊朗的幫助。

也門亞丁機場爆炸,圖為2021年12月30日爆炸發生前,新聯合政府的專機從沙特阿拉伯飛抵也門後,在場人士準備歡迎抵埗的乘客。(Reuters)

牛新春指出,就伊朗而言,自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對伊朗重啟制裁後,伊朗陷入經濟困境與國際孤立。伊朗希望抓住中東「外交之春」的機會,與沙特等周邊阿拉伯國家緩和關係、擺脫孤立,因此接過沙特遞來的橄欖枝。

第四:臨門一腳

經過中東相關國家的前期準備與鋪墊,沙伊兩國得以最終握手,中國則是關鍵的「臨門一腳」。

「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感到驚奇,覺得中國外交太棒了!」李紹先感嘆說,三方聯合聲明最大的亮點就是中國,就是北京,正是中國果斷出手,才促成海灣兩個關鍵敵對國之間重啟外交關係。

最後的斡旋者為何是中國?

斡旋中東矛盾歷來不乏各路力量,有地區國家,也有其他大國,為何只有中國能為沙特與伊朗縫上最後一道收口線?對此,李紹先概括為四個關鍵詞,「信任、耐心、智慧和擔當」。首先是信任。

「無論是沙特還是伊朗,都對中國高度信任,這一點非常難得。在當今世界大國中,恐怕只有中國能夠做到,美國是做不到的。」李紹先說,只有得到雙方高度信任,中國才能扮演最終的說和者角色,完成這一艱巨任務。

沙伊復交:在中國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代表、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國家安全顧問艾班(Musaad bin Mohammed Al Aiban,左),伊朗代表、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右)2023年3月10日與中國共同簽署協議,沙伊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圖為兩人在會議艾班與沙姆哈尼在會議舉行期間交談。(Reuters)

中國能贏得兩國信任,在牛新春看來,這與中國始終秉持的中東外交政策原則密不可分。即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在中東地區矛盾中不選邊戰、與所有國家保持平衡的外交關係,這樣在調停時才能維持獨立、可信的態度。

牛新春還指出,中國的客觀、中立、不持偏見、主持公道與正義,與美歐等西方國家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以美國為例,儘管美國對中東事務具有巨大影響力,在其推動下也使以色列與一些阿拉伯國家建交,但是,拉偏架、實質介入衝突、附加額外條件、講求利益交換等等是美國的一貫做派,這使得美國無法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立場去調停矛盾、斡旋關係,甚至還對解決中東地區矛盾帶來負面影響。

其二是耐心。自2022年底以來,中國的中東外交高潮迭起。

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並出席中阿、中海兩場峰會。緊接著今年2月中旬伊朗總統萊希應邀訪華,這是伊朗總統時隔20多年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近一個月後,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會談並恢復外交關係。

圖為2022年1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期間,與沙特國王薩勒曼會面。(Reuters)

李紹先表示,這些鋪墊與推進的背後,無疑包含為沙特與伊朗修復關係付出的外交努力,顯示中國的耐心與深思熟慮。

其三是智慧。李紹先認為,三方聯合聲明的內容透露出中國的外交智慧。一方面,尊重沙伊雙方達成的歷史協議。

此次,雙方同意將啟動兩國於2001年4月17日簽署的安全合作協議和於1998年5月27日簽署的一份總協議。

另一方面,雙方強調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這意味著雙方將互相尊重,化解外界對兩國繼續進行代理人戰爭的擔憂。」

「這些都體現出中國的外交智慧和理念。」李紹先說,一是回到歷史基礎來推動雙方找到公約數;二是主張中東人民的自主性。「中東地區之所以長期動盪不寧,最大問題就是外部勢力的干預。要使中東恢復長治久安,中東人民必須把握自己的命運。」

其四是擔當。「中國敢於承擔如此艱巨的挑戰,勇往直前,推進雙方對話、和解直至成功,顯示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李紹先說,這也是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成功實踐。

在習近平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下,王毅擔任不可或缺的角色。(路透社/資料圖片)

兩位學者指出,沙特與伊朗復交對兩國、中東乃至世界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對兩國而言,關係正常化是重大利好,將緩解兩國緊張關係,推動雙方走向合作。

牛新春認為,「沙伊關係邁出一小步,中東和平穩定邁出一大步」,他表示,中東熱點問題與沙伊對立、對抗直接關聯,包括也門、敘利亞、黎巴嫩等問題無不如此。因此,兩國復交將有助於解決地區熱點問題。

李紹先說,沙特與伊朗復交表明,不管問題如何艱難複雜,還是有解決之道的。只要本著一些基本宗旨原則和精神平等對話,包括《聯合國憲章》《伊斯蘭合作組織憲章》,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融冰只是第一步

兩位學者提醒,沙伊復交只是關係融冰的第一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國關係若要回暖並升溫,還有一段路要走,其間也不乏挑戰。

牛新春表示,沙伊都是海灣實力強國,矛盾由來已久,而且是中東核心矛盾之一。其背後涉及政治、教派、地區領導權之爭,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所以,雖然兩國復交,但是實質問題與根本矛盾並未解決。而且,從歷史來看,這並非沙特與伊朗第一次從斷交走向復交,未來也不排除因形勢變化或突發事件而使得兩國關係再次惡化。

路透社稱,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與沙特的地區競爭對手伊朗保持良好關係,而且對解決沙特的政治或安全問題沒有興趣。圖為9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國賓館會見伊朗總統萊希。(中國政府網站)

李紹先指出,沙特、伊朗關係融冰後,若要順利向前發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則需要雙方積極向前推動。

三方聯合聲明提到,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同意兩國外長舉行會晤,啟動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等。這說明接下來兩國之間將會展開緊鑼密鼓的磋商,來敲定相關細節,探討如何加強關係的後續步驟。二則還需要其他國家積極協助,攜手促進這一處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