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500萬男性難覓妻? 專家:底層男性與頂層女性「不Match」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據《中國統計年鑑(2022)》之前發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15歲以上的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引發關注並遭到質疑。是否應以15歲來劃定?以及這麼大規模的單身人口將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在接受內媒《有識》欄目採訪時表示,以15歲作為年齡劃分是不正確的,真正的單身人口數量也絕對低於2.39億。但值得關注的是,長達40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例不均,造成了部分人口的「被動單身」情況。約有3500萬男性無法找到中國妻子。

原新指出,中國法定結婚年齡是男性22周歲、女性20周歲,而15歲還在上初、高中,15-22歲期間沒有結婚也很正常,所以以15歲作為單身口徑是錯誤的。2.39億的單身數據來自於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他推測其中很有可能將喪偶、失婚無子女的人士也算在內,因此嚴格來說,真實的單身人數絕對低於2.39億。

原新認為,若嚴格界定,失婚與未婚兩個群體才應該被視為單身的人群,如果再以法定結婚年齡為基準,加入法律底線將更加精確。

中國單身人口超2億,多數女性選擇不婚。(視覺中國)

42年間中國少出生3500萬女性

原新指出,從被動單身的人群來看,長達約40年的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偏高,導致失婚人口大多是男性。

原新解釋道,出生人口性別比例通常指的是每年平均100名出生的女嬰對應的出生男嬰數,正常範圍在105±2(女性=100)。從1980年到2021年,中國總共有7.99億的出生人口,這段時間的平均出生性別比例為114.4。根據105的基準計算,這意味著在這42年間,男性的出生數比女性多出了約3400至3500萬。

這表示,在中國有超過3千萬的男性,若想結婚,找不到中國的伴侶。如果按年齡對等的原則計算,那麼42歲以下的男性將少了3400萬到3500萬對等年齡的女性。

男性失婚 女性不婚

隨著現代婚育觀念的改變,有些人群不願結婚,其中以女性居多。失婚和不婚的人群特徵在全世界都有共同的規律。失婚即被動單身的男性大多集中在社會的底層,而不婚的女性多數處於社會的頂層,擁有良好的教育和足夠的經濟實力。

原新指出,「所以這兩個人群是配合不到一塊的,英語叫match不到一塊兒的。所以對於有很多人說讓他們結婚,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被動單身的失婚男性多為底層男性。(網絡資源圖)

人口性別比失衡將呈現各類社會問題

作為原國家計生委的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專家組組長,原新認為,性別比例失衡不能完全歸結為計劃生育,它與中國生育率快速下降、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相關。

原新指出,性別比例不均導致男女婚姻年齡段人口數量不匹配、性別失衡等,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亦隨之開始呈現,例如結婚成本上升、婚後家庭穩定性受到挑戰、社會治安刑事案件增加、國家養老保障服務壓力增大等等,將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社會問題。

性別比例失衡導致結婚成本增加。(網絡資源圖)

出生人口性別比徹底恢復至正常區間的難度很大;性別失衡問題不會自然消失,是長周期事件,貫穿於整個生命週期,大齡未婚男性的需求短期內不會自動解決。因此,必須積極主動應對性別失衡社會,以國家統籌治理模式應對性別失衡問題。

例如,將性別平等觀念融入社會政策的各個方面,從源頭弱化男女不平等。以原因治理、後果治理和風險治理多方並重,個體、家庭和社會多方參與,建立一體化的綜合治理機制。

政府社會應做好單身人士增多的準備

原新表示,單身人口的增多,一部分人想結婚結不了,是性別選擇的結果,已經是既定事實,未來需要在這個基礎上盡量地去彌補。例如,養老保障制度可以將沒有子女、沒有配偶的老人列為特殊困難老人,由國家提供底線保障,同時需要防範可能因男性生理需求而引起的社會治安問題。

原新不認為單身人口增多是好事或壞事。整個青年群體的婚姻和家庭多元化、多樣化的趨勢已變得更加普遍,社會對婚姻和家庭多樣性也變得更加包容。對於這種新現象可能會挑戰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因此社會應該有相應的方案,及時跟上供給。例如,應考慮滿足單身人士的文旅娛樂消費、寵物消費、小型住房需求等方面的需求。

中國寵物消費增長強勁,年青一代對貓的態度更從「飼養主」變成「父母」。(VCG)

原新認為,既然單身人口增多了,那麼就應該接受這一現實。造成的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變化,應該積極地加以服務、管理和治理,以積極適應和應對。

對於缺少伴侶和子女的老年人來說,他們對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的依賴時間更早,程度更高,因此社會養老需求將積聚並爆發。因此,原新建議政府應早期介入,提前做好準備。特別是在城市中,屬於「三無」人員(無子女、無伴侶、無收入)的人,以及在農村中的「五保戶」和特殊困難群體中,男性失婚的可能性較大。應該加強風險預警,納入社會管理範疇,提高福利性保障,改善他們和家庭的脆弱性。此外,應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的覆蓋範圍,提前制定針對大齡未婚男性的養老政策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