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印度長期排斥穆斯林政策 終釀大規模衝突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印度示威浪潮持續,至今未有平息跡象。大量憤怒的學生及國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在印度多個地區示威。他們不滿印度排斥穆斯林,企圖剝奪他們的身分與權利。

有示威者把印度人民黨比喻納粹,抗議政府迫害穆斯林。(Reuters)

印度國會在12月11日通過《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修正案容許在2015年前由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孟加拉3國入境印度,受宗教迫害的非法移民獲印度公民身分。他們可以是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巴斯派及基督徒,但不包括穆斯林。

容許所有宗教 唯獨穆斯林

這法案被視為是印度政府又一打壓穆斯林的措施。總理莫迪辯稱穆斯林不會在這3國遭受宗教迫害,但這似是而非的解釋無視了斯里蘭卡內戰期間逃難往印度的穆斯林,及受鄰國緬甸佛教徒迫害,選擇逃往印度的穆斯林。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僅是導火線,印度對待國內穆斯林的壓迫由來已久。在1979年印度東北部,鄰近孟加拉的阿薩姆邦(Assam)舉行大選並發現票數過多,部分學生及政治團體把原因歸咎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非法移民,引發長年的騷動和抗議,長達六年的時間驅逐非法移民的行動造成超過800人死亡。

直至1985年,政府簽署《阿薩姆法案》,容許部分為逃離孟加拉戰火前往阿薩姆邦的難民,領取國民的身分,衝突才得以平息。但領取的條件是只有能證明自己在孟加拉宣布獨立前已遷往阿薩姆邦居住的人,才能獲得國民身分,這亦是後來稱呼的「國民名單」(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NRC)。

大量的學生示威者與防暴警察在一門之隔外對峙。(Reuters)

印度執政人民黨的「去穆斯林化」

最初的「國民名單」在3200萬名申請者中排除了400萬人,後來修正為190萬人。失去公民權的人將無法上學、工作、結婚,甚至連基礎醫療服務亦沒有。而即使政府強調措施不是針對穆斯林,但在2016年政府一再放寬其他信仰的難民領取公民權,唯獨把穆斯林排除在外。

印度這種「去穆斯林化」,或稱「印度教民族主義」的運動自莫迪上任後愈見高漲。2018年10月,印度宣布把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德」(Allahabad)更名為「普拉雅格拉吉」(Prayagraj)。「Allah」是伊斯蘭絕對唯一的神,abad有地方和寓所之意,故Allahabad的意思是「阿拉真神的寓所」。

但由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並不認為這古城有多神聖,人民黨表示為古城命名的莫臥兒王朝代表穆斯林統治者,必需抺去,並稱改名是「印度教的勝利」。人民黨更特意在北方邦大力推廣印度的節慶及宗教,試圖把洗滌歷史上穆斯林的痕跡。

警察攻入圖書館後的狀況,玻璃窗碎裂,椅子散落一地。(Reuters)

因此在《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公布後,再一次挑動國內穆斯林的神經。首批示威就在阿薩姆邦開始,並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的伊斯蘭大學。示威者批評修正案連同早前的國民名單,會進一步把現行居住在印度的穆斯林排擠掉。

而在12日的示威當中,有學生懷疑被警察以實彈擊斃,進一步激發示威。憤怒的示威者開始在車站放火、向警方投擲雜物及玻璃瓶、毀壞汽車。而當警方圍攻校園,向圖書館施放催淚彈並追打學生,令更多的人走上街頭,抗議示威。

「我們走上街頭不是因為這兩天發生的事,若我們不示威,我們就終有一天成為奴隸。」示威者高喊道:「政府不視我們為人民,我也不會視他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