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超聯.球評】區隊價值超乎想像 退賽帶走的豈止回憶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頂級聯賽過往不乏區隊身影,黃大仙、屯門及深水埗等都曾是本地波的中堅份子。自港超聯成立後,區隊亦屢創佳績,元朗足球隊在2017/18球季勇奪高級組銀牌;和富大埔上季更歷史性首度稱霸港超,加上成績穩佔前列的冠忠南區,令區隊成為了港超的一股新勢力。
然而,足總昨日正式公布元朗及大埔退出20/21球季港超聯。區隊雖在規模及資源上難以追趕商業球隊,卻往往能團結球迷、帶來激動人心的演出,在本地足球界扮演着無可取替的角色,兩支區隊退出對港超的影響,或許比大家想像中深遠。

民政事務局自2011/12球季開始推行「地區足球資助計劃」,每年按聯賽級別向區隊提供額外資助,包括向港超球會發放165萬元,主要用作聘請教練、交通運輸、增添器材及行政開支等。

4月底公布的審計報告就揭露,過去部份區隊未能達成績效。當中4個指標分別是每月訓練平均時數、主場賽事平均入場人數、聯賽名次、舉辦社區活動的次數與詳情,代表計劃在提升競技水平及成績以外,還要求區隊做得更多。

前民政局局長曾德成2014年在網誌中透露,當局希望區隊扮演兩大角色——分別是普及足球運動、培育新晉球員;以及凝聚社區、吸引觀眾入場。

區隊每年獲民政局額外資助165萬元,在踢出成績以外,還被要求扮演更多角色。(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將港超帶入社區 予青少年發揮空間

本地足球近年愈來愈重視青訓,港超球會要取得參賽牌照,亦需建立一定數目的青訓梯隊。部份商業球隊選擇跟足球學校合作,然而,這類型青年軍要求一定的「入場費」,門檻較高;相反,目前足總與賽馬會在全港18區合辦「賽馬會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青少年加入區隊的形式相對「平民化」。

現時港超部份球員也出身自區隊,由李志堅率領的「堅家軍」如李嘉耀、馮慶燁、李家豪及方栢倫等,當年正是從「賽馬會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的前身「麥當勞青少年足球推廣計劃」而認識,逐步進軍職業球壇。

重溫「堅家軍」助和富大埔首奪港超聯冠軍的場面:

+1

而參加港超聯的區隊也可透過名氣,招攬更多區內青少年加入。以元朗為例,前隊長法比奧是隊中的標誌人物,他過去兼任青年軍教練,一方面吸引家長及小朋友參加元朗梯隊,一方面亦能藉青訓宣傳港超聯,學員透過入場觀看教練法比奧比賽,從小認識職業足球。

至於區隊過往一直亦有跟區議會緊密合作,能善用區內場地及資源,增加球隊訓練時數,或與不同團體舉辦社區活動,比起商業球隊「紮根」地區來得有效。

再者,商業球隊投資多、對回報期望更多,相比之下,過往屯門、黃大仙、近代的元朗及今季的大埔,投資雖不及其他球會,往往能成為年輕球員發揮的舞台。根據季初數據,大埔及元朗球員平均年齡分別只有25.4歲與24.6歲,屬10支港超球隊中平均年齡第2和第4小,意味球隊有更多空間給予年青球員上陣機會,汲取寶貴的港超經驗。在元朗及大埔退賽之後,其他球隊又能否肩負起同樣角色?

元朗退賽:倘元朗決定退出下季港超聯,法比奧(左)勢必跟隨退役。(資料圖片)
元朗足球隊今季共有5名千禧後球員。(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區隊意義遠超足球 歸屬感成核心價值

提升本地聯賽入場人數是多年難題,足總在《五年策劃計劃》中,定下在2020年將港超每場平均入座率提高至3,000人的目標,惟實際數字遠遠落後。足總一直想盡辦法提高入座率,其中一個方法是提高球迷對球隊的歸屬感。

對商業球隊來說,歸屬感需長時間透過球會文化及成績建立,但單單要長時間在頂級聯賽生存已是難事。不過,區隊在此方面可說有先天優勢,以外國聯賽為例,即使是多不起眼或著名的地方球會,該區球迷仍願意入場送上支持,甚至隨球隊南征北討,皆因球隊對當地球迷的意義,往往超出足球及球隊本身,其表現可與該區人民的榮辱掛勾,一舉一動都能牽動球迷情緒。

歸屬感來得簡單直接,儘管香港人多數跨區上學、工作,但以元朗為例,區隊的確能吸納區內居民成為球迷班底,這正是香港足球目前所缺乏的最大元素。

元朗在前年殺入高級組銀牌決賽,曾號召近千名區內球迷入場打氣,聲勢浩大。(資料圖片)

放諸本地聯賽,元朗及大埔分別選用區內的運動場作主場,方便區內球迷入場。過去該兩隊的主場賽事,成功吸引許多地區人士支持,主場氣氛一直受外界讚賞。

根據2018/19年度球季的統計,元朗主場平均有935名球迷入場;大埔主場則平均獲1,277名觀眾支持,數字比富力R&F及理文等更高。區隊能為港超入場人數帶來貢獻之餘,在主場球迷的氣氛帶動下,亦能交出振奮人心的賽果。元朗在2016/17球季曾勇高級組銀牌;大埔則於去季歷史性稱霸港超,兩者均為本地波創下難忘回憶,當中的激情是商業球隊沒法比擬的。

重溫2017/18高級組銀牌決賽,元朗以3:0擊敗東方龍獅:

+3

管治機構應盡力把關卻陷兩難

兩支史上最成功的區隊從商業角度而言潛力無限,也能為全香港及以至個別社區帶來正面影響。足總作為批發港超聯球會牌照的機構,理應嚴格審查球隊財政來源及穩定性;而每季向區隊撥款的民政局,也曾稱會加強監察各個地區足球隊的運作,以確保公帑用之有效。這些把關工作,又是否做得足?但在投資者極其有限之下,若拒絕一些贊助商「入場」,球隊資金又從何而來?

從元朗和大埔身上,我們看到區隊不單給予地區以至全港球迷歸屬感、也給予青少年一個較入門的發展平台、也有望成為港超聯一個新的發展路向,兩隊的結局卻令人婉惜,元朗季前因社會運動影響球迷入場意欲,大埔也在更換贊助商下人腳大變,連番欠薪,最終雙雙宣布退出。球迷難免灰心,球員教練更難討回血汗錢,最終除了切實地影響到來季參賽隊數,更再一次打擊了球迷和從業員的信心。

3年前南華自降,大批球迷灰心離場;大埔和元朗退賽或難以相提並論,但兩軍帶走的,是回憶、更是香港足球一度燃起卻終又幻滅的希望。

復賽後僅餘6隊參賽,積分榜一覽:

【新積分榜】大埔退賽後餘6隊參賽,冠忠南區跌落第5位。(01美術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