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卸任兩年終見證紅花嶺郊野公園成立 行山大讚邊境景觀獨特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紅花嶺郊野公園正式成為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個多月前與記者到紅花嶺行山,他表示由2017年開始參與劃定新郊野公園,叮囑同事做好與市民及持分者的溝通,至他卸任後兩年終見證紅花嶺郊野公園成立。他認為紅花嶺的景觀跟其他郊野公園截然不同,行一座山可以欣賞到香港、深圳兩地景致,相信能夠吸引郊遊人士探索。

記者在1月底與黃錦星行上紅花嶺,視察即將成立的郊野公園。(顏銘輝攝)

在1月底,記者相約黃錦星到紅花嶺行山,這是他第3次到訪這座高492米的北區山峰。他說:「第一次行的時候,我還是(環境局)局長,知道要將紅花嶺規劃成新一個郊野公園,所以跟漁護署署長及相關同事來行一次,傾一傾怎樣做好這個新郊野公園。」

「感覺幾奇妙,我由中學時代開始行山,想不到除了使用者的身分,還可以參與設計及劃定一個全新的郊野公園,我都相當興奮。」香港回歸後成立了3個新郊野公園,分別是1998年的龍虎山、2008年的北大嶼(擴建部分)以及今年的紅花嶺。

黃錦星(左)大讚紅花嶺郊野公園的景色,特別提到沙頭角海的風景很漂亮。(顏銘輝攝)

黃錦星記得,2017年初的施政報告(梁振英的最後一份)提及劃定紅花嶺郊野公園,之後他開始參與相關工作。他說:「那幾年有幾個計劃與郊野相關,部門同事很努力,多管齊下,一齊推展。當年有那麼多項目一起推展,這是我們局的突破,要很多人力物力。」

黃錦星如數家珍地說:「將大浪西灣的不包括土地劃入郊野公園,這是很有挑戰,逐步去做,當時有十年未試過增大郊野公園面積。跟住我們規劃紅花嶺郊野公園,在2017年我們又成立鄉郊辦(鄉郊保育辦公室)。沙螺洞是個有40年爭議的地方,我們爭取到非原址換地,將它保育。」

在紅花嶺郊野公園可以望到堆填區,再遠一點的是深圳。(顏銘輝攝)

據2016年11月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的郊野公園委員會簡報文件,漁護署會於2017年就紅花嶺郊野公園諮詢持分者,之後啟動法定程序,整項指定郊野公園工作預期於2019年完成。結果,政府在去年11月才就紅花嶺郊野公園指定令刊憲,今年3月1日生效。

紅花嶺上的風光。(顏銘輝攝)

被問到歷時7年才劃定到紅花嶺郊野公園是否太慢,黃錦星說:「隔了16年再有郊野公園,我們希望這個郊野公園做好一點,在跟市民大眾及持分者的溝通做得更多,甚至之前的郊野公園也未必做到那麼深入。」黃錦星在2012年加入政府,成為問責官員,擔任環境局局長,至2022年卸任。

黃錦星兩年前卸任環境局局長,他目前是「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該機構鼓勵香港和內地年輕人共同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親身義務參與鄉郊地區建設。(顏銘輝攝)

他解釋郊野公園本身以外,他也很重視附近鄉郊的發展,視兩者皆為香港的重要資產。他說:「紅花嶺旁邊的村落,我都希望漁護署的同事可以跟他們一齊去傾及參與。例如蓮麻坑村入面的設施,其實可以幫助到行山人士的體驗,亦令到郊野公園可以裨益到附近的村落。」

紅花嶺上,漁護署已建好路牌,但訪問當日郊野公園未成立,先用黑色膠袋密封。(顏銘輝攝)

紅花嶺除了擁有生態價值,還有不少軍事及採礦的歷史遺跡。黃錦星說:「第二方面的挑戰是,紅花嶺本身有獨特的文化歷史,例如礦洞、碉堡,要令這些特色跟新郊野公園結合,當中有跟持分者參與溝通的過程,亦有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挑戰。」

黃錦星與紅花嶺頂的三角測量站合照,背後的山脈是深圳梧桐山。(顏銘輝攝)

紅花嶺位於新界東北部的沙頭角,指定的郊野公園面積約530公頃,毗鄰香港與內地邊境,由次生林、灌木及高地草原組成。該處生物種類豐富多樣,當中有不少屬高保育價值的動植物物種,例如紅杜鵑、土沉香、大草鶯及灰伏翼。

漁護署在山上開揚之處設立觀景台,立牌介紹附近一帶風光。(顏銘輝攝)

漁護署會將紅花嶺郊野公園內的蓮麻坑鉛礦遺址活化為開放式博物館,讓公眾了解當地工業採礦歷史和蝙蝠生態。園內亦會提供遠足徑網絡、郊遊地點、觀景點等康樂配套設施,並於適當位置裝設告示板、方向標誌、避雨亭等輔助設施。

黃錦星發現路旁草叢有幾朵紅花,便蹲下來合照。(顏銘輝攝)

黃錦星認為紅花嶺郊野公園景觀獨特,會吸引山友探索。他說:「最特別是夠北,與深圳接壤,所以景觀跟其他24個郊野公園很不同。(最正的景觀是什麼?)是景觀,看到沙頭角海、偏遠鄉郊的景色,另一邊是深圳比較城市化的環境,當然還有梧桐山及紅花嶺在生態及景觀上的連繫,也是十分獨特。」

黃錦星與另外幾位受訪問一起行紅花嶺。(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