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專訪|大學拍拖帶女友去山旯旮 行大東山迷路難忘一碗熱湯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是一位資深行山友,中五時便揹住沉重營具嘗試麥理浩徑全走。他難忘為尋找地衣挑戰黃龍坑的險峻峭壁,銘記迷霧中在爛頭營小屋喝過的一口熱湯,大力推薦行山為約女仔拍拖的最佳活動。
行山超過40年,黃錦星一直崇尚簡樸,身上裝備全不是山系名牌,腳踏一對不見品牌的運動鞋,揹個尋常背囊,帶個水樽,戴頂太陽帽,便在山徑上健步如飛。他從不講究行山裝備,強調最緊要裝備自己,他認為行山是一項可以訓練身、心、靈的運動。

黃錦星在紅花嶺上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記者第一次與黃錦星行山是2019年,當時到大棠出席一項山徑活動,跟住他由燒烤場行到千島湖清景台。黃錦星那時拿着個水樽輕裝上陣,一馬當先,遠遠拋離其他嘉賓,僅三兩個郊野公園職員跟得上他的速度。

幾年前,記者跟黃錦星到大棠的千島湖清景台行山。那次路程不長,他拿個水樽就起行。(顏銘輝攝)

了解2019年報道:【行山.01山記】與黃錦星同行千島湖 他一句話令漁護署長更大力

今年1月,記者約黃錦星到紅花嶺行山兼訪問,再次感受他的速度。在禾徑山路登紅花嶺的軍車路上,他如履平地,帶快了其他受訪者。在一處山丘,他突然興起,邁步跑起來,記者也加速跟他跑。雖然跟得上,但衝上丘頂後需要回一回氣,而黃錦星則宛若平常,馬上跟其他人談笑風生。

「有冇人講過,你行得好快?」記者不禁提出這條問題。

「我哋行山除咗話要完成旅程,都好重視同朋友一路行一路傾,咁所以就睇下朋友行得快唔快,例如Gary(記者)你行得快喎,咁我咪行快啲囉。」黃錦星淡淡地說。

在上紅花嶺的路上,黃錦星一直氣定神閒領前。(顏銘輝攝)

有沒有想過去跑山?他說:「又比較少,因為我傾向深度感受、體會,甚至推廣深度遊,當然唔同人有唔同取態啦。」

當記者讚其體能時,他就歸功於長年行山的益處。

黃錦星小時候家住沙田坳邨,與山為鄰,「屋企抽到公屋,去邊住呀?山旯旮地方,全九龍最北,郊野嘅邊陲,後面就係慈雲山、大老山、飛鵝山」。他閒時會跟家人行上沙田坳的獅子亭、走慈沙古道落沙田。

黃錦星年輕時與家人住在沙田坳邨。(黃錦星Facebook)

1979年麥理浩徑啟用,那年唸中三的黃錦星到社區中心做義工、學行山,自此興趣一發不可收拾。他說:「麥徑就喺我屋企後面嚟,仲要係成條100公里嘅中間嚟,真係幾得意嘅緣分。」

中四研究地衣 行落黃龍坑出東涌

中四生物科要做分組功課,黃錦星跟同學決定以地衣為題,背後有行山的私心。他憶述:「我覺得呢個題目好好玩呀!可以去山旯旮嘅郊區行山,順便做功課。」為了尋找代表最佳空氣質素的那種地衣,他們入到大嶼山與世隔絕之地,行過羗山及分流,又上過大東山。

他眉飛色舞地說:「落呢個黃龍坑,嗰陣好驚險,即係喺大東、二東中間落去,穿過個坑底,出返去東涌。二東山嗰度落去個坑,經過一啲峭壁,同埋有啲飛索,其實而家諗返都相當危險。」

黃錦星在社交網站大曬「那些年」潮流造型。(黃錦星Facebook)

黃錦星年少時「山癮」幾大,在中五會考前的假期,又約同學全走麥徑。他說:「嗰陣有個同學好有趣,念念不忘讀書,帶本幾寸厚嘅書放喺背囊度。嗰時啲營具好重,重過個人,但我哋都係咁去。」

中五行麥徑半途而廢

由北潭涌行到大浪四灣,露營一晚後上大浪坳,他記得行錯路,誤上大浪坳及蚺蛇坳之間的山脊,「一上到去就見到好多著軍裝嘅人。嗰陣係1981年嘅偷渡高潮,即捕即解,但佢哋見我哋咁嘅裝束梗係冇理我哋」。

走回正路,繼續前進,行到麥徑第五段,黃錦星的意志動搖了,因為家就在前面。他笑道:「行到屋企後面,啱啱係黃昏,見到鹹蛋黃喺獅子山度落,心入面掙扎。咁辛苦,不如返屋企唞下先啦。終於,我哋選擇咗返屋企讀書。咁就行咗麥徑嘅50K(公里)。」

被問到這張照片的來歷,黃錦星記得是中六或中七參加愛丁堡獎勵計劃。(資料圖片)

大東山迷路饑寒交迫 獲邀入小屋飲湯

說到難忘的行山經歷,黃錦星提到有次在大東山迷路,獲爛頭營石屋的外籍人士救助。他說:「嗰次好大霧,迷咗路,就喺一個最徬徨嘅時間,發現前面點解有啲光!喺屋入面滲出嚟。就喺一個饑寒交迫嘅情況下,第一次入咗大東山嘅石屋。啱啱有班人喺度煮咗啲熱湯,畀我哋飲一碗。嘩!呢世難忘!」

升讀大學唸建築,黃錦星仍然通山走,研究鄉村環境與風水,去過沙螺洞,又去過荔枝窩。他表示那時荔枝窩村的建築很美,但幾乎荒廢,還記得在人在村中賣雞粥。

黃錦星卸任環境局局長後,近兩年有更多機會去行山。(顏銘輝攝)

大力推薦拍拖去行山 「平、靚、正」

「我爆少少料!」聽到黃錦星說這一句,記者精神一振,他續說:「當時我開始拍拖,最好約女朋友去行山,帶佢去山旯旮,有排都……夜晚先返屋企。行山係幾好嘅招數,平、靚、正!後尾同佢結咗婚,仲生咗個女。」他認為行山會有很多時間跟對方交流,互相了解,是個約會拍拖的好活動,也是他喜歡的家庭活動。

投身社會,出仕為官,黃錦星仍沒有放棄行山這個興趣。他說:「做局長嘅時間,我都會抽時間去行山,但體會唔同咗。當時啲人撞到我會話『局長竟然真係會行山』!有時(行山人士)會截低我哋傾下政策,試過好好傾,傾咗成半個鐘、一個鐘。」

黃錦星帶「大嘥鬼」手帕行山。(顏銘輝攝)

黃錦星行山超過40年,由社區中心活動學起,參加過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現稱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透過上堂及訓練,學習行山及露營知識。對於近年愈來愈多行山意外,他認為現今資訊發達,更容易找到資料,但部分人忽視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他說:「搵啲容易啲行先啦,慢慢裝備自己,先可以更好咁面對挑戰。」

說起行山裝備,黃錦星絕對不是「裝備L」。

可能是職業病,記者每次行山,最喜歡就認鞋,看看其他山友穿什麼品牌的行山鞋,但看黃錦星腳下那一對,真的認不出來,外表只是普通運動鞋。他揹了一個戶外活動用的背囊,帶個水樽,戴頂太陽帽,加上尋常的鬆身長褲及「無止橋」的T恤。

黃錦星不著重行山裝備,認為裝備自己最重要。(顏銘輝攝)

他說:「我對行山裝備嘅要求比較簡單。我哋細個嘅時候,好多嘢都係重用或者借返嚟,例如去露營嘅cookset(鍋具)同營都係朋友間借,當然當時部分原因係經濟問題啦。最緊要係裝備自己,比起行山嘅硬件裝備,我諗我更重視前者。」

黃錦星有超過40年行山經驗,由十幾歲行到如今踏入六字頭。(顏銘輝攝)

黃錦星認為行山既是運動,也是訓練,亦是學習。他說:「行山可以訓練身、心、靈!」身是指強身健體,而心則是指心理質素,培養刻苦與堅持,至於靈就是指知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還有鄉村的歷史文化。他補充:「靈就係一啲知識方面嘅嘢,我哋行山要學識點樣裝備自己。」

黃錦星帶了一盒蕃茄仔及提子上山,與同行山友分享。(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