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2死|確定由米酵菌酸引起!粿條等19項食材未檢出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台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寶林茶室」素食餐廳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通報,截至3月29日下午5時半,受害者增至21人,其中2人死亡,6人留院,13人症狀輕微在家休養。

台北市信義區的遠東百貨信義A13「寶林茶室」疑似捲入食安疑雲。(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已經在死者、住院病患累計8人檢出米酵菌酸,台灣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晚間再開記者會定調食物中毒事件是「米酵菌酸」引起,然而在食品檢體方面,包含寶林與其供應商,粿條、香蘭葉、再來米粉等檢體19件卻是陰性。

台灣衛福部今(3月29日)早通報,經調查,其中18名患者皆有攝食寶林茶室炒粿條或滑蛋河粉。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昨晚(28日)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在首名死者的血液檢體中驗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通常存在於一種名為Tempeh Bongkrek的椰子發酵產品中,這個產品在東南亞地區很受歡迎,這種毒素因此得名。(Nature's Poisons)

台大法醫研究所昨日先從第一名死者血液中檢驗出米酵菌酸,同晚又從第二名死者胃內容物及血液檢驗出米酵菌酸。兩名死者體內的毒素含量有待檢驗,至於米酵菌酸從何而來,檢警正在追查。

報道指,兩名死者遺體解剖後,都發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簡稱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活化,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環中形成廣泛的微血栓,繼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機體出現以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病理生理過程。

目前,台北地檢署依涉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過失致死等罪嫌,將寶林茶室負責人、店長及代班廚師等三人列為被告,限制出境出海。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3月24日接獲新北衛生局通報,當天下午即到寶林茶室稽查,並發現餐飲從業人員未提交體檢報告、餐具不潔等缺失,限期3月27日前改善。(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1mg即致命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是一種毒素,當米或玉米製品保存不當,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中毒病人可能出現包括腹痛和嘔吐在內病徵,情況嚴重者可引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

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是細菌,會被高溫殺死,但其所產生的米酵菌酸耐熱,沖洗不去,而且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若食物出現米酵菌酸,即使加熱食用,也無法避免中毒。

根據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和中國政府網站等,米酵菌酸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佳生長溫度為攝氏37度,而產生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的最理想溫度約為攝氏26度。

寶林茶室案|「米酵菌酸」無有效解毒劑 專家:避免重複加熱飯麵

此前,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台灣沒有發生過「米酵菌酸」中毒前例,但根據文獻印尼、莫三比克、中國大陸都曾發生「米酵菌酸」中毒案例,「米酵菌酸」中毒可從患者的胃液、血液採檢,來釐清。

其中2020年10月黑龍江省的「酸湯子(一種用水磨玉米粉發酵製成的麵條)中毒」事件,造成食用的1家12口中9人死亡;他表示,「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對於這類中毒者,只能給予支持療法。

黑龍江家族吃「酸湯子」9死 衛健委:易生致命菌 10年來致37死

如何避免中毒?

台大醫生李建璋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在自製穀類發酵食品方面,不使用包括黴變玉米在內原料,穀類浸泡時要勤換水,保持衞生、無異味,磨漿後及時晾曬或烘乾成粉,貯藏環境要通風防潮,不要直接接觸土壤,以防污染。

穀類發酵製品方面,儲存不當或儲存時間過長都容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加熱食用後仍可引起食物中毒,一般應在購買當天食用完。

木耳或銀耳方面,要將其表面清洗乾淨,然後使用乾淨的容器和水泡發,一次不宜泡發過多,泡發好後要及時食用;要徹底清洗乾淨後再烹調,不要食用自採鮮銀耳或鮮木耳,特別是已變質的鮮銀耳或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