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是誰戳破了台美防疫的「美好童話」?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3月18日,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和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共同發表「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聲明中表示除了物資交換外,台美今後也將在藥物丶疫苗開發,以及各項防疫及抗疫措施方面加緊合作。

吳釗燮表示,「台美關係密切,抗疫中也在同一陣線。台美雙方為因應未來防疫需要,在全球防疫抗疫物資發生缺料丶搶料的情況下,美方已為台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而台灣方面在口罩產能穩定後,也計劃每周供應美方10萬枚口罩,以利攜手對抗疫情」。

不過所謂「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卻被台灣許多媒體報道成以每周10萬口罩進行「交換」,3月中台灣口罩日生產還停留在1,100萬個規格,因此新聞一出也引發不小爭議,有民眾拿來和2020年台灣經濟部1月底推出的「口罩禁止出口」做對照。不過也有民眾認為用口罩「交換」防護衣其實是非常划算的一門生意。

而台灣《聯合報》於4月20日以獨家新聞指出,所謂的「交換」是假的,「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雖然是真的,但仍然需要台灣方面花錢向美國杜邦公司購買,而原料代工則交由柬埔寨的台商來負責生產,包含原料和加班、生產費用,每件成本約新台幣100多元。

對此,外交部特別在同日進行澄清,還原交涉過程,「疾管署早在2月下旬就已經向杜邦接洽購買防護衣一事,但當時杜邦的防護衣原料被全球搶購,所以杜邦2月就表示只能4月底才可以給料,最快要到5月才能陸續製作完成並進口至台灣……台灣政府與AIT溝通,確保杜邦能供應我方。但在杜邦公司在美國已經沒有原料的情況下,在美方協助,杜邦公司願意提早在3月初從盧森堡提供原料到柬埔寨製作,目前已經交出一批防護衣」。

如果仔細看外交部在3月18日的聲明,的確完全沒有提到「交換」一詞,只說美方已為台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的原料,不過後續被台灣許多媒體渲染成「交換」,而當下外交部沒有即刻澄清才導致此「假訊息」發酵,而後外交部還得在4月20日還原交涉過程。

而外交部為何當初不立刻澄清導致後續產生這些流言蜚語,或許是因為外交部認為這似乎是有助台美防疫合作的「正面宣傳」,因此放任台灣媒體「以訛傳訛」,另一方面可能也怕當時即刻澄清的話,台灣為了「保留原料」的資格和所謂每周供應美方10萬口罩的「等價交換」,在相形之下會被台灣社會所批評。以口罩的製造成本5元新台幣來計算,每個月需給美方200萬,這還不加上運費,而AIT做的僅是幫忙協調保留口罩原料,在國際疫情尚未消停的情況下,後續美方能否再幫台灣繼續爭取原料的保留權也是未定之天。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台灣計劃每周供應美方10萬個口罩,以利攜手對抗疫情。(資料圖片)

台灣社會一向充斥一個怪現像,雖然政府力倡打擊假新聞,但對政府有利或無關緊要的新聞似乎都沒有打擊的必要,那麼應該稱之為打擊對政府的「有害新聞」才對。或者可以這麼理解,台灣社會其實在無形中建構一種「親美反中」的意識型態。這點可從4月21日的一個例子來印證,台灣許多媒體轉載美媒報道朝鮮黨動黨委員長金正恩病危的假新聞,但台灣媒體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卻樂此不疲的「跟風」,後續也沒有聽到台灣政府或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要對任何一間媒體進行警告或開罰。

主要原因在於這條新聞的來源是美國CNN以及後來美國某位官員的Twitter,社會在下意識會認為美國社會做為消息來源是可靠的。換句話說,台灣社會意欲塑造一種親美或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這多半是由媒體和政府所引導的。此外,台灣社會本來就以獵奇的心態在看待朝鮮,因此不會特意去多重核實。

而外交部之所以現在反過頭要澄清,其實跟當時沒有即早澄清「假新聞」,任其在台灣社會發酵不無關係。外交部其實可以大方地承認,由於民進黨政府採取「親美抗中」的姿態,導致失去戰略彈性和縱深,因此所謂的「台美防疫合作」的「美好童話」其實是避免台灣在國際防疫合作中被孤化的唯一方法。而在這個前提下,不管台灣要捐多少口罩給美國做合作的代價,其實是必須也應該能讓台灣民眾諒解的真實處境。然而,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仍是民進黨抱持「親美抗中」,以及帶領民眾一同「反中抗中」的戰略才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