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團團」不敵病魔 醫療團隊「含淚放手」讓牠麻醉中沉睡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由大陸贈台的18歲雄性大熊貓「團團」近期疑似罹患惡性腦瘤而病重,引發兩岸關注。據台媒報道,團團情況今日(19日)急速惡化,醫療團隊最終決定不救治,「含淚放手」。

綜合TVBS、ETtoday等台媒報道,團團於凌晨1時5分、56分及3時54分癲癇再度發作,即使醫療照管團隊施打抗癲癇藥物,但症狀仍持續間歇性地發生,直到獸醫師數度補強抗癲癇及鎮定藥物後,才在早上7時3分暫歇。

隨著團團癲癇發作的密度和頻率顯著增加,醫療照管團隊發現,短效型的抗癲癇藥物已無法有效抑制。每次團團癲癇發作時,雖然獸醫師都會立即給予抗癲癇藥物,暫時舒緩不適症狀,但團團進食量早已降低,生理和精神狀況都隨著癲癇發作頻率增加而每況愈下,血液檢查結果等其他重要指標,亦顯示團團健康情況一直在走下坡。今早,在好不容易甦醒後,團團一直趴著休息,身體非常虛弱且完全不能進食。

報道指,面對最不希望團團出現的病情惡化趨勢,醫療照管團隊經商討,盡速了進行CT斷層掃描及相關生理指數檢查,結果研判團團的病況已不可逆,即便設法讓牠從深度麻醉中甦醒,其也難再有品質地自主生活。因此,團隊達成共識,在百般不捨的痛苦中讓團團在麻醉中沉睡,以免繼續痛苦。

下午,台北動物園召開記者會,發言人曹先紹表示,起初仍希望能用藥物壓制,期待團團能夠生活自理,但用藥效果不佳,即使麻醉後再甦醒,可能也無法維持身體的狀態。而團團除癲癇外,還有腦瘤的問題,故在其離世後,將再檢查一次,希望這些資料日後可以增進相關醫療經驗。

對於團團後事,曹表示將優先保留皮毛、骨骼標本,不過依照動物園原則,需要透過解剖了解病因,會盡可能全部保留。他們亦會考慮活體細胞的保存,惟技術較有挑戰性。活體細胞包含精子,還有體細胞、幹細胞的部分,都還有機會能夠採集。

另一方面,賴雪燕主任表示,考慮讓團團沉睡下去,最主要是因為用藥之後,對病情都沒有很好的控制,血液檢查也一再顯示紅血球減少,肝功能越來越差,身體無法回復既有的素質,就算醒來也沒有辦法自行攝取營養,才下了對動物福祉最好的決定。

王怡敏組長則表示,大陸貓熊專家了解團團的狀況,對台北園方的處理方式沒有異議。後續所有處置的相關資料都會保存。

+1

團團於2004年9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臥龍自然保護區出生,今年18歲。據獸醫師鄭秋虹介紹,大貓熊18歲約等於人類五、六十歲。

團團及伴侶「圓圓」在2008年12月23日由大陸贈送予台灣,牠們在台北動物園安家,先後於2013年和2020年誕下幼崽「圓仔」和「圓寶」。早前赴台探視團團的專家魏明,就曾在「圓仔」出生時到台灣照料「圓圓」母子。

另外,團團非今年兩岸三地首隻離世人而去的知名大熊貓。今年7月21日,在海洋公園,陪伴港人23載的大熊貓「安安」,因健康情況持續轉差,被施以安樂死,終年35歲,即人類的105歲。

陪伴港人23載的「安安」同於今年離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