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實驗室】拓種子認證產業 香港不乏技術條件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種植大豆苗不能預知收成,但種植的人總期望碩果纍纍,科研亦是如此。在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眼中,實驗室的果實並不限於技術研究,還有學生。據政府統計處《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僅有2,931人在港從事科學研究及發展,空缺有175個,而相關機構單位有280個,數據雖反映科研在本地就業市場規模小,但林漢明認為,如果香港不再故步自封,農業生物技術或可開拓普羅大眾意想不到的經濟領域,人才流失的循環可以告一段落。此乃《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報道之三

大眾日益重視食品質量及安全。(資料圖片/魯嘉裕攝)

林漢明領導的實驗室按着國家重點解決國內重大問題,其間訓練出來的人才,也可以做一些香港特定優勢的技術如種子認證。他指出,在整合土地後,大戶生產必然成為趨勢,不能容許種子質量參差,即使中國有不少認證公司,但距離成熟及標準化尚有一段距離。他認為香港應好好把握機會:「科技不一定要鬥多產,但可以鬥靚。香港種不來,但卻可以成為認證優質產品的中心;中產階級壯大,漸漸要求優質食品,優質食品來自優質的農作物,優質農作物則來自優質種子,歐盟為防止種子種植效果不好,對種子設立許多標準,反觀中國不是有很多地方有這些標準。」

為了讓種子在國際貿易中自由流通,種子認證是一種透過第三方機構頒發認證證書及確認種子質量的保證制度。目前全球有逾80多個國家展開種子品質驗證工作,當中以種子生產和進出口國家為主,已成為各國雙邊貿易時控制種子質量及生產的主要管理途徑。

林漢明認為,香港有很大潛力發展種子認證產業。 (朱潤富攝)

中港分工建高端農業鏈

為了與國際接軌,中國自1996年起參考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種子檢驗協會等種子認證及訂立認證標準的機構,逐漸在全國開展種子認證試點工作。儘管2016年新修訂的種子法已正式將種子認證納入法規監管之中,並鼓勵種子企業自願參加種子認證,但內地種子認證仍處於研究探索階段,尚未正式實施,現時僅由10個省市包括河北、山西及吉林等,為八種農作物種子如玉米及薯仔進行種子認證試點工作。在國外認證會加重成本,「現在香港已訓練了很多人才,只要再針對性地訓練他們,讓他們學習外國的種子認證技術,便可以讓年輕人建立這個(認證)行業,這不需要很多土地,卻有很大影響力。」林漢明坦言,內地專注種植,香港仰賴自己人才,乘着大灣區及一帶一路規劃發展認證基地,再輻射式轉口出去也未嘗不可,問題只在於政府有否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及取決於社會如何看這技術產業,「我們有能力建立這種服務,但我們沒有這樣做。」

內地種子認證仍處於研究探索階段,現時僅由10個省市為八種農作物種子進行種子認證試點工作。(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過去十年,林漢明的實驗室以增加農產量及營養價值,確保糧食安全為主要目標。隨着人口膨脹、糧食需求大增,加上土壤污染、淡水資源及極端氣候等環境威脅惡化,如何發展可持續農業成為實驗室下個十年的重中之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2014年提出「氣候智慧型農業」概念,闡述改良技術、適應氣候及減低環境影響三大前提下達致可持續發展,「實驗室成立之初以產量及質量為主,十年後我們追求可持續發展,要將環境因素一併考慮,做農業時如何減低對環境的破壞。」林漢明深信,農業並不止於生產,還要解決農業與生產之間的矛盾,當中新科技不可或缺,他於去年獲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批出約8,100萬元,成立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研究農作物與環境的互動機制,令可持續農業發展及糧食安全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說到底,土地種不出足夠農作物,尚且可從國外進口,但當大自然受破壞,誰也幫不了忙。

上文刊載自第14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日)《從實驗室走到田間 港產抗旱大豆異地結碩果》。

相關文章:中大研抗旱大豆助農民 林漢明:情感因素燃研究熱情港缺農地欠視野 林漢明嘆港人只關心有無藥食

其他《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報道文章:呼喚香港科研氛圍 港大中大共拓綠色化學理大研本地抗癌藥 彌補國際醫藥研發不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