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改革的幾點建議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早前海洋公園向立法會要求撥款「續命」,問題是長貧難顧。倘若海洋公園始終沒有明確的改革方向,沿用現有的商業模式吸引外地遊客入場,恐怕在內地遊客持續下行的情況下,根本難以為繼。為了爭取香港這一特有的地標能可續發展,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改革建議。
撰文:林朝暉、梁俊傑

第一,海洋公園要改變現有經營模式。海洋公園過去多年依賴「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及「大型表演」三個部分作主要賣點。對於一個開業超過40年的主題樂園而言,這些傳統賣點難以讓訪客保持新鮮感,市民早已多次造訪。無可否認,過去幾年樂園管理風格一度保守,吸引訪客的新潮元素越來越少。出於維生需要,樂園只能仰賴首次訪港的遊客的門票收入。

然而,疫情爆發無疑提早揭開了樂園的底牌,單單依賴自由行旅客無法令樂園健康運營。同時,疫後旅遊市場的復甦長路漫漫,首次訪港的自由行旅客必然萎縮。海洋公園未來財政仍然緊絀,管理層要在不大量投放資源作擴張的情況下,善用樂園已有的舞台、動植物資源,開發自身知識產權資源(IP),為樂園創造更多持續、穩定的被動收入。

疫情爆發無疑提早揭開了樂園的底牌,單單依賴自由行旅客無法令樂園健康運營。(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第二,推動樂園善用園區優質的空間資源,鼓勵樂園與藝文及商業團體跨界合作,打造新體驗,拓客源,振消費。香港現時缺乏大型文化藝術表演場地,即使未來西九文化區完全投入使用,仍以中小型劇場為主。縱觀全球,有為數不少的表演藝術、音樂表演結合自然環境、燈光與全息投影等技術作布局,例如日本的teamLab、法國的光之博物館和內地的印象西湖。同時,不少外地電視劇、綜藝都會以主題樂園為主題取材,為樂園增加IP素材及內容輸出。以樂園現在所處的困境考慮,任何的跨界合作都值得開展。樂園一日在旅遊體驗上無創新,就難以吸引「回頭客」。開拓新的體驗,才能吸引居民、遊客願意持續回訪。同時,樂園可因應不同的跨界合作,產生不同的主題故事(Storyline),令園區「歷久常新」。

法國光之博物館。 (資料圖片)

第三,海洋公園運作多年的機動遊戲已經與時代脫節,體驗及刺激感難以與其他海外樂園和嶄新設施比擬。財政資源有限,重新改建機動遊戲設施現實上難以推行,何不善用AR與VR的技術,結合傳統機動遊戲,以及各類展覽設施,更好地推進上文所述的跨界合作?在一條主線(Storyline)的串聯下,配合每場不同的體驗,讓每一個既有的景點和設施成為全新的故事點(Story-plot),與主線打好配合,做好用戶體驗。管理層也能從中有所啟發,發掘屬於園區的文化及知識產權資源(IP)。

海洋公園運作多年的機動遊戲已經與時代脫節,體驗及刺激感難以與其他海外樂園和嶄新設施比擬。(資料圖片 / 廖雁雄攝)

第四,海洋公園同時具有保育與教育用途,然而,飼養和維護各類海陸動物的費用成本不菲,物價持續上漲,單憑門票和展覽收入恐怕難以為繼。我們建議樂園要善用社會、企業資源,容許企業和個人贊助動物住舍的維護與興建,為園區的不同動植物設立「認養計劃」。贊助者可以對住舍或認養的動物有冠名權,或予以標識。這類鼓勵企業及個人捐助的認養方式,能擴大海洋公園的接觸面,間接替園區宣傳,也能更好地發揮董事局成員的作用。

臺北市立動物園有推出動物認養計劃。(臺北市立動物園網頁截圖)

第五,參照世界上入場人次位居前列的主題樂園,它們大多由私人家族或上市公司持有。母公司擁有多元的收入方式及金融工具,來確保園區有足夠的資金流應付變動的經營環境(見附表)。單純依賴園區入場收入明顯不足以應付樂園的持續運營,而單靠銀行借貸的做法也取決於收支狀況。樂園在現時虧損情況下,上市集資明顯具較大難度。然而,樂園在改革過程中,新任的董事局及政府不應放棄上市作為一個可行及持續的辦法,讓園區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海洋公園是一所植根香港,最能反映本土文化的主題樂園,是眾多港人的集體回憶。「辦法總比困難多」,香港人不應輕言放棄,接受樂園結業的結局。恕筆者直言,即使樂園關門大吉,土地闢作建屋之用,其樓價也絕非在一般港人可以承擔的範圍內。我們何必要以覓地建屋之名,而將一片屬於普羅市民的休憩土地與集體回憶一併毀掉?與其眼見海洋公園成為下一個「荔園」,我們更願意看見一個敢於蛻變,記載香港人「劈波斬浪」精神的主題樂園。

作者簡介:

林朝暉 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理事、為正策士理事

梁俊傑 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國泰傳裁員|本港航空界「獨子」 不應再被「溺愛」

【深度】最低工資「凍薪」 誰來體察基層市民之苦?

【深度】明日大嶼或翻生 盡顯港府三大無能

【深度】從港英到特區 香港享有「三權分立」嗎?

【工業意外・深度】人命只值幾萬元?條例落後30年 工傷難追究

網上學習・深度|基層學生學習難 為何政府資助未能對症下藥?

【抗疫基金・深度】第二輪保就業 為何政府總是重複犯錯?

【抗疫基金・深度】新加坡派錢保就業 香港企業錢照收人照炒?

【新冠肺炎.深度】為什麼香港必須力爭「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