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阿里士多德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一周容易又過去,這星期我們追溯到久遠的西方哲學史源頭——也許是比較不切身了,書寫比較困難,而成效也不算很好。負責這欄目的小編每天回到辦公室後也埋首在《西方哲學史概論》這類書籍。但我們相信,歷史是理解世界最重要的切入角度,梳理好歷史,並嘗試理解:我們為何來到這裡?今天的【無睡意哲學課】,稍稍整理過往一周古希臘三哲的討論。

 

(此文較長,假如有特定想找的內容,請善用瀏覽器搜尋功能)

一、前蘇格拉底:自然時期 - EP08

 

現今學界的基本共識是以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為分割點,繼而把西方哲學的起源歸結到古希臘時期,前蘇格拉底時期(Pre-Socratic)的不同學派。其中時間最為久遠的就是米利都學派(Miletus School),他們的築基點是宇宙萬物的創生本源。換言之,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即是米利都學派探索的基本問題。

 

而在尋求答案時,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人物泰利斯(Thales)提出了萬物由「水」構成的理論。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則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一種沒有固定形態或性質的「無定形」(apeiron);還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以無所不在的「氣」去解釋宇宙起源。雖然米利都學派各人的答案都有所差異,但他們都希望通過尋找一種「本原」(arche)去解釋宇宙如何起源的問題,而且他們的答案都是在自然世界中所探尋而來的。故此,我們可以說哲學的起源是對自然的研究,即是「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而哲學初始的討論不在於研究人的思想,而在於研究宇宙萬物,也即是「宇宙論」(cosmology)的問題。完整文章:自然時期 - EP08

二、蘇格拉底:無知之知 - EP09 

 

關於蘇格拉底 (Socrates) 的生平與事跡鮮有正式的史傳記述,他本人也無著作流傳後世。所以我們現在對蘇格拉底的認知大都只是從他弟子的作品而來,比如色諾芬(Xenophon)的《蘇格拉底回憶錄》以及柏拉圖早期的《對話錄》。根據記載,蘇格拉底大概出生在公元前469年的雅典,在公元前399年因敗壞青年以及捏造神祇之罪名被賜喝毒酒而死;就哲學史來說,蘇格拉底更像是一個傳說人物,而非歷史上有血有肉的思想家。

 

按照他弟子的記錄,蘇格拉底與當時普遍的智者們不同,他並不喜歡談論政治和社會這些專屬智者們的話題,反之他所最關注的問題都集中在道德方面,比如:什麼是美德?如何培養美德?什麼是統治者的風度?什麼是精神健全等等,都是他最關注並且與人爭辯得最為激烈的問題。而在對話的形式方面,他也如一般辯論家們以不停質疑、提問的辯證方式來教導那些追隨他的弟子們或是普通大眾。完整文章:無知之知 - EP09

三、柏拉圖:理型與洞穴 - EP10

 

 

柏拉圖(Plato, Bc 427-Bc 347)出生於雅典的貴族家庭,他在二十歲左右就跟著蘇格拉底(Socrates)修習哲學。蘇格拉底死後,他的思想大都由這位首席大弟子柏拉圖所繼承下去,特別是辯證法和善惡美德。柏拉圖影響力最大的,不僅在於傳承了蘇格拉底的辯證思想,更同時把前蘇格拉底時期或是同期的諸多哲學流派,比如艾利亞學派(Eleatic School)、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ism)等熔鑄在了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

 

在哲學教育以及闡述方面,柏拉圖也和自己的老師一樣喜歡用對話的形式。而且柏拉圖更進一步,其思想都有所記錄以及整理,而結集成了一冊冊的對話集,流傳至今,其中較有名的是集中闡述蘇格拉底學說的《申辯篇》(Apologia),《克里斯托篇》(Crito),以及討論他自己哲學思想的《斐多篇》(Phaedo)、《美諾篇》(Meno)以及《會飲篇》(Symposium)、《理想國》(Republic)等。完整文章:理型與洞穴 - EP10

四、柏拉圖:政治與人生 - EP11

 

對於靈魂的解釋,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靈魂三分說」,即人的靈魂包含著理智、激情及慾望。理智能令人進行思考和推理,代表了靈魂純粹的理性部分;激情是介乎理智與慾望之間的角色,柏拉圖稱其為「理智的天然輔助者」;慾望的本性是非理性的貪婪,人類以其感受愛、恨等物慾。當靈魂內部慾望及理智產生分歧時,激情願意站在理智一邊,但如果理智沒有經過高尚的道德教育,那它就會敗壞且與慾望結合反對理智。柏拉圖堅信在靈魂的三分法中,理智應該扮演最高的領導地位,慾望及激情應該服從理性。只有這樣靈魂才是純潔高尚的,才能有真正的愛,並且意識到美和善本身。這種靈魂發展的學說不僅在他的「理型」概念中得以發展,更影響了柏拉圖的美學、倫理及國家政治學說。

 

在柏拉圖看來,宇宙在本質上是一個合乎理性的體系。精神、理性是崇高的,理想的國家和社會以及真正的幸福必須是由理性主導的,是善的、有道德的;而真正的德性必須超越感官世界,根植於理性。基於理性,柏拉圖的倫理學說集中討論了「善」以及「惡」的問題。他堅信「善」是人的最高道德觀念,也是靈魂的最佳狀態,人類一切道德教化的努力,都是試圖靠近這個至高的「善」;而我們的肉體在塵世間的需求和貪慾是一切苦難和罪惡的原因,沉迷在感官世界使我們逐漸遠離了「善」。正如《高爾吉亞篇》(Gorgias)所說,柏拉圖認為惡是靈魂的一種疾病,而這種疾病必須用哲學去醫治,也只有在靈魂達到和諧狀態時,即是內在理智領導其他兩者的正常狀態,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善」。完整文章:政治與人生 - EP11

五、亞里士多德:邏輯作為方法 - EP12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開設了「學院」(Ἀκαδήμεια),又稱為「柏拉圖學院」。當中一位著名校友就是今天無睡意哲學課的主角——古希臘三哲的最後一人,亞里斯多德。儘管他是柏拉圖最引以為傲的弟子,但在哲學思想上亞里士多德除了傳承「理型」的脈絡以外,更在倫理學以及形上學方面有所突破,確定了西方哲學的主流發展方向,所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名言,或許是亞里士多德這位青出於藍的哲學大師最真實的寫照。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十七歲進入柏拉圖所創立的學院修習,很快得到柏拉圖的賞識,其後他更在學院內授課。雖然師承柏氏,但亞里士多德並不贊同柏拉圖哲學現實與理型世界的二分法,他認為感性知覺世界才是真實世界和值得研究的對象。因此,儘管他接受了理型這個概念,但卻以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去使用它: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理型是事物所固有的,並賦予事物不同的形式。假如我們只著眼理型世界,最終我們便無法了解對於我們日常接觸的世界。所以在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理型欠缺一個穩固的基礎,由此他就開始著手柏拉圖未曾涉及的問題,除了改造「理型」的形上學面貌,也把邏輯學列入了哲學的系統。完整文章:邏輯作為方法 - EP12

六、亞里士多德:整體先於部分 - EP13

 

由於亞里士多德對經驗世界和自然世界非常重視,因此,在倫理學方面亞氏也並沒有如柏拉圖那樣以靈魂不朽的超越性論述來解釋道德價值。他的進路是由下至上的,是從實用性的技術,推論到道德方面的「善」與「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大部分內容都出自後人為編纂的《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他認為一切技藝都以某種「優良」(Good)為目的,世上存在多種多樣技藝,相應地也存在多個優良的目的。我們對於事物與工具的判準在於其在達到其目的之上是優良還是差劣,例如一匹好馬是指一匹馴服、跑得快、征戰沙場而不亂的馬。而對於我們生活處境來說,Good既是優良的性能,也同時亦是對於我們的生命是善的性質,例如戰馬為一國之民帶來的勝利指向的是對於人民的善。在各種目的中必定存在一個最後的目的是完滿而自足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善」(Good)或「至善」(the highest Good)。完整文章:整體先於部分 - E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