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科學百科全書》:人與自然的矛盾,黑格爾的德意志哲學大樓

撰文:葉雯德
出版:更新:

無論在歐洲大陸還是中國內地,沈寂多年的黑格爾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哲學界其中一個顯學,甚至連一向貶抑黑格爾的英美學界,也有人嘗試以分析哲學方法來解讀他的《邏輯學》──今天可能是黑格爾死後他最受重視的時刻。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論述到人類精神活動的全部範疇,以致即使研究其一枝一節,也足以要學者將全部學術生命投資進去,而一般讀者更加因為其體系的龐雜和術語的繁複而覺得無從入手。

事實上,首位著手將黑格爾哲學簡化的人,正是黑格爾自己。他為了簡要而完整地陳述自己的哲學體系,寫成了以學生為對象的《哲學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後人簡稱為 EPS,下稱《全書》)。今年正是《全書》初版出版二百周年,今天讓我們簡介一下黑格爾與這部鉅著。

黑格爾:社會真正運動的時刻 是在日常的勞動和教化過程之中

「當代哲學的任務,就是去重新發現黑格爾哲學意義下的『理念』。」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序言〉

十九世紀初的德國與黑格爾

1815年,震撼全歐洲、維持二十多年的拿破崙戰爭終於以滑鐵盧戰役畫上句號,重建了百日王朝的拿破崙被第七次反法同盟徹底擊敗,再無復興之日;斷續舉行的維也納會議也將西歐重新帶回到王權統治之下;地主們重掌他們的莊園和國家經濟命脈,舊秩序似乎已被重建。然而,王權的勝利並不意味著歐洲能夠回復戰爭之前的原貌,因為法國大革命的概念以及將之具體化的拿破崙法典已經四處扎根,資產階級的崛起也動搖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對法治、公平審訊的確立、對個人自由的保障、對農奴制的廢除等等精神與制度,即使未在各地成為現實,也已經是整個社會緩步邁進的方向了。另一方面,在拿破崙戰爭之前,所謂「德意志」不過意味著使用同樣的語言和通常信仰基督新教的人群罷了。正正是拿破崙的入侵和新制度的引進激起了熱烈的愛國主義,以費希特為首的思想家們開始著述民族主義理論,宣揚德意志人有上帝所給予的歷史地位,因此必須團結起來,然後帶領全人類組成國際兄弟邦聯。在德意志人逐步建立身份認同與民族光榮感時,同步催生的還有仇外(特別針對法國,以及後來的俄國)情緒與反猶太主義。在王權秩序帶來的表面和平之下,沒有人預料到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股意識形態會在僅僅幾年間就帶來各種社會衝突,甚至捲起一個世紀後的世界大戰。

黑格爾,1817年初版《哲學科學百科全書》(英:Encyclop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德: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活在此間的黑格爾出任紐倫堡市高級中學校長已有七年,與市長千金結婚也有四年了,雖然經歷了長女夭折之苦,但兩個幼子總算健康成長。四十五歲的黑格爾與當時新興的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一樣,享受著難得的穩定生活。但是在表面的安逸下,黑格爾無法消除對個人命運與世界走向的擔憂。自十四年前出任耶拿大學的無薪講師(學院不支薪,由學生自付費用給老師)以來,無論在學院事業上還是哲學思想上,自視極高的黑格爾都未曾受到重視,兩次被敵人弗里斯(Jakob Friedrich Fries)搶先奪得教授席位,後來更因為拿破崙攻入耶拿城,大量學生逃離而使他收入受挫。黑格爾只好移居到紐倫堡,勉強出任與自己意向不符的校長職位。

雖然黑格爾在紐倫堡時期出版了《邏輯學》(Science of Logic,此部通稱《大邏輯》),但因為概念複雜而被評論界嗤之以鼻,也沒有大學向他招手。在這數年的創作低潮中,更加困擾黑格爾的是歐洲的政治變動,以及各種思潮的夾雜與衝突,他深知道世界正處在歷史的轉捩點。一方面為了授課需要,另一方面為了梳理與回應時代矛盾,黑格爾在教務之外還開始構想一套簡要而整全的哲學講稿。1815年,歐洲各國暫時重建了表面的和平,也是黑格爾在學院圈沉寂的最後一年。

黑格爾於柏林大學講課(Wikimedia Commons)

正踏入1816年不久,柏林、海德堡以及愛爾朗根三所大學幾乎同時招請黑格爾。柏林大學雖然是德語地區以及哲學界最尊崇的學府,但校方認為黑格爾長年沒有教授席位,提出招攬時竟然故意留難,黑格爾也毫不客氣,爽快接受海德堡的職位。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教授哲學史、邏輯學、也首次嘗試教授人類學與心理學,他的課堂並不特別受歡迎,通常只有二十到三十位學生出席,但黑格爾很快就迎來哲學生涯的首個高潮:入職不過一年就出版了《哲學科學百科全書》,而且同時擔任兩份評論期刊的編輯。黑格爾在其中一份政治性期刊中攻擊大地主們思想保守,而支持符騰堡國王威廉一世推行憲法。這些言論吸引了普魯士王國教育部長埃特斯坦(Karl Sigmund von Altenstein)的注意。埃特斯坦接受法國大革命思想,力圖在德語地區推行進步改革,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最貼合改革需要,因此命令柏林大學再次聘請黑格爾。終於在1818年,柏林大學任命黑格爾為哲學教授,這可說是德語哲學界中最高榮譽,自從費希特死後四年一直無人繼任。黑格爾進入柏林以來就平步青雲,一邊教學與修訂《全書》,另一邊又在開明官員的支持下計劃教育改革,後來不單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校長,更被國王威廉三世欽點為普魯士御用哲學家。

費希特:狂熱的天才,哲學界的拿破崙

《全書》的問題意識

1817年首次出版的《哲學科學百科全書》分成三大部分,順序為《邏輯學》(Science of Logic),《自然哲學》(Science of Nature)與《精神哲學》(Science of Spirit,另譯《心靈哲學》,Science of Mind),是唯一一部黑格爾親筆闡述其哲學體系的作品。邏輯部分是舊作《大邏輯》的簡短版,因此又被稱為《小邏輯》,而精神部分則修訂自耶拿時期的《精神現象學》,唯獨自然部分是黑格爾以前沒有專論過。要理解《全書》以及整個黑格爾哲學最基本的一點在於認識黑格爾怎樣設置他的問題意識。通常哲學家力圖在著作中率先確立好問題與用字的定義與範圍,然後再用某種推論方法去測試命題的效力與結果。與這種做法迥異,黑格爾的哲學並不以「自由意志存在嗎﹖」、「什麼是正義﹖」這類問題形式出發,這使得很多讀者捕捉不到閱讀黑格爾作品的焦點,進不了這個密不透風的哲學大樓。但其實黑格爾確實有一個滲透在整個體系的中心問題:怎樣處理矛盾?

黑格爾的天書:《精神現象學》

思維並不是一個和諧一致的機制,各種分裂——主體與客體,個體性與普遍性,自由與因果關係——都纏繞著人的意識。這些分裂並不只是形上學家要處理的玄想問題,而是每個遭遇、每個情緒的共通結構:「我生存有什麼意義﹖」問的是個體怎樣通達普遍性;「我覺得別人看不起我」表達的是主體被客體壓抑。每個人都感知到無法消解的分裂,在某些時刻這些分裂更會發展成白熱化的矛盾。黑格爾構思《全書》的時候正夾縫在法國大革命遺產(法治、言論與宗教自由、手工業與自由商業經濟)與德國保守主義(支持地主統治、莊園農業、關稅設立)的鬥爭中,現實的狀況刺激他要陳述矛盾的起源。

在《小邏輯》中,黑格爾便論述到歷史上第一個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黑格爾如此解讀伊甸園神話:亞當偷吃了禁果後羞於裸身,反映出他意識到自己與自然屬於兩個分裂的界別。亞當既不願意跟隨自然規定,同時又苦惱於不能再被自然養育,要辛勞耕作。這個被基督教稱為「墮落」的事件,正是歐洲教士長期以來用以解釋罪惡與世界紛爭的方法。黑格爾在《全書》中的創新並不是再度解釋此神話來譴責人類背離上帝,也不是要勸誘人盲信宗教以重得救贖,而是在於歌頌墮落是自由的開端:假如沒有這一次墮落,亞當與夏娃便只能生活在蒙昧的自然狀態裡面,他們雖然不會覺得空虛、矛盾,可是也完全沒有自覺和理性能力,只像野獸那樣按本能而活,按機械性的規律而死,根本不會建立出文明、也不可能有凌駕自然的自由與能力。

黑格爾宗教哲學:宗教問題絕非「有無、真假、對錯」那樣簡單

黑格爾認為,墮落的真意不外乎是指舊秩序的崩潰而使得人們一方面感到困擾,另一方面又獲得了追求更大自由的潛能:亞當失去了自然的養育,但得到了勞動能力來解放自己。痛苦和社會矛盾正是人類邁向更自由進程的必經過程,此論點正是黑格爾在當時的政治混亂下對人類前景仍然抱有無限樂觀的原因,也是理解整個黑格爾哲學問題意識的重要基礎。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