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最後通牒」? 特朗普關稅戰的推力和拉力

第三個「最後通牒」? 特朗普關稅戰的推力和拉力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7月9日,特朗普的90天對等關稅豁免大限將至。然而,在這一天來到之際,真正降臨的並不是關稅,而是至少14封關稅威脅信,從日本、韓國到南非、哈薩克紛紛收信,不過實際落實關稅的日期卻被押後至8月1日。這可說是特朗普關稅戰繼「解放日關稅預告」、「90日對等關稅豁免」之後的第三個「最後通牒」。

雖然美股7月7日對於特朗普的新關稅威脅有了一些負面反應,卻遠不及4月2日「解放日」之後般嚴重,大家可能都對「特朗普總會退縮」(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抱持着半疑半信的心態,都在懷疑第三個「最後通牒」到底還算不算得上是個最後通牒,因此採取了「靜觀其變」的策略。

特朗普這14封關稅威脅信將部份國家的「對等關稅」稍作了一些微調:日本由4月2日特朗普宣布的24%升至25%;盛傳將能和美國達成協議的柬埔寨由49%減至36%;哈薩克由27%減至25%;馬來西亞由24%升至25%……韓國、泰國、印尼等「對等關稅」則維持不變,分別為25%、36%、32%。

特朗普寄予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關稅信件:

跟「解放日對等關稅」只用逆差計算「對等」稅率的「荒謬」邏輯不同,這一次的威脅關稅稅率調整其實任何邏輯也沒有。

值得留意的是,至少在7日寄出的關稅威脅信中,整體而言作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的歐盟並不在收信人之列。普遍分析認為,這可能預示着歐盟將會願意接受10%的基本關稅,並在短期內同美國達成一個「英國式」的貿易協議,作出小規模的貿易讓步,給特朗普佔一些便宜,以免和美國開打一場不斷報後升級的兩敗俱傷貿易戰。

歐洲內部對於如何應付特朗普關稅戰有不同意見,但歐洲第一強德國的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已多次呼籲和美國達成一個「快捷又簡單」的協議,特別希望用來保證德國的對美汽車出口不會處於相對競爭劣勢之中(按:英國的協議換取到每年10萬架以10%關稅而非25%汽車關稅出口到美國的汽車配額)。

2025年6月5日,美國華盛頓,圖為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晤來訪的默茨。(Reuters)

到底特朗普是認真要再推關稅戰,還是只是跟世界各國繼續玩「膽小鬼遊戲」,試圖以看似強硬的最後威脅來換取最大的可能讓步?

對此,大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此刻的特朗普關稅戰就像一套收視甚佳的美劇一樣,演來演去還有下一季,演來演去也沒有確定的結局。事實上,日前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就引述一位親近白宮人士的說法,稱特朗普「太喜歡」關稅戰這個遊戲,因此不願收割成果了事,不過另一位不具名白宮官員則為特朗普辯護,聲言特朗普「並不是隨隨便便地為了電視收視率而製造經濟混亂」。

無論是認真打關稅戰,還是視關稅戰為政治遊戲,特朗普此刻再拿起關稅大棒胡亂揮舞,背後確有一波推力一鼓拉力

圖為2025年7月7日,美國白宮發言人萊維特 (Karoline Leavitt)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致予韓國總統李在明的簽名信。(Reuters)

推力方面,特朗普上任以來的芬太尼關稅、25%汽車/汽車零部件關稅、505鋼鋁關稅、10%基本關稅,到今天也未有對美國經濟數據造成太大衝擊。

標普500指數不只已經收復了4月「解放日」關稅之後的失地,近日還創了歷史新高。

特朗普過去兩三個月將美國的有效平均關稅稅率加至12.3%至17.6%不等的水平,比特朗普上任前2.5%左右的水平高出好幾倍,也確實為聯邦政府帶來了大量關稅收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爾頓(Wharton)商學院的圖表就顯示,本年以來關稅及相關稅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於近110%,當中大部份差距也來自4月特朗普落實10%基本關稅之後。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爾頓(Wharton)商學院的圖表就顯示,本年以來關稅及相關稅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於近110%,當中大部份差距也來自4月特朗普落實10%基本關稅之後。(Wharton)

雖然這筆收入遠遠不足取代個人所得稅收(截至5月31日,個人所有稅收總額為1.82萬億美元),但確實為壓低政府赤字作出了微薄的貢獻。

在關稅收入大增之際,預期中的通脹卻還沒有到來。5月的通脹率處於2.4%水平,比前一個月升了0.1個百分點。根據《經濟學人》引述學者分析的計算,如果把物價分成「進口商品」「受影響國內產品」「不受影響國內產品」三類,前兩類確實錄得比2024年10月物價指數大約1個百分點的升幅。

然而,這樣的通脹影響絕對是特朗普能夠接受的。

關稅戰對於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似乎頗為有限。根據亞特蘭大(Atlanta)聯邦儲備銀行的GDPNow實時GDP增長模型,其4月30日對於第二季經濟增長的估算為按年2.36%,到7月3日則為2.61%。

亞特蘭大(Atlanta)聯邦儲備銀行GDPNow實時GDP增長模型過去一年的一季GDP按年增長估算。(MacroMicro)

從就業的角度來看,美國6月新增非農就業職位為14.7萬,失業率還比前一個月跌了0.1個百分點至4.1%。當中可能反映出特朗普驅逐移民政策所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但很明顯,就業暫時並沒有受到關稅戰衝擊。

至於美元匯價下挫、美債債息高企,很可能是「大而美」法案的超級赤字預算所造成,未必同關稅戰有關。

簡單來說, 在美國經濟表現來看,天還沒有塌下來,而且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還確實增加了庫房的收入。這樣的背景就構成了特朗普繼續打關稅戰、繼續發布新關稅威脅的推力。

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預計約100個國家的對等關稅稅率會訂在10%。(Reutres)

拉力方面,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戰至今並沒有引來全球各國聯手一致反抗。唯一反抗的就只有中國。英國首先妥協認輸,接受10%基本關稅的「強搶」,對美國開了牛肉和乙醇進口市場,也承諾了一些不知具體要如何落實的鋼鋁產業供應鏈中似乎是針對中國的條款。

越南更接受了20%的對等關稅,並同意讓美國向轉運商品徵收40%,專門針對中國的「洗產地」操作,不過具體實施有很大難度且細節不明。

加拿大為了和美國繼續談判,在特朗普一句因此不再談判之後,就迅速放棄了向美國科技巨企徵收數碼服務稅。

2025年6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抵達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卡納納斯基斯(Kananaskis)參加七國集團(G7)領導人峰會時,受到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的迎接。(Reuters)

如今,歐盟不在特朗普新關稅威脅的收信人之列,似乎也將接受10%的基本關稅--畢竟,如果10%是美國對外的最低關稅的話,接受了也不會構成競爭劣勢。

眼見美國什麼讓步也沒有作出,單憑自己作為美國總統的一張嘴、一支筆威脅增加關稅再減回來就已經能換取到其他國家作出實質妥協(且不論其妥協是大是小、是否真的能落實),特朗普當然有誘因繼續把這場關稅戰演下去,看看能爭取到最大的好處。這就是讓特朗普繼續關稅戰的拉力。

只要上述的推力和拉力還存在,恐怕這場演來演去也在一個大謎團當中的特朗普關稅戰還會繼續有下一季推出。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