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台關係・一|安倍弔唁李登輝的潛台詞:你我非父子 而是主僕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進入8月上旬,日本每日新增新冠肺炎患者在一萬人上下。與此同時,台北疫情在7月27日後降為二級警戒,不過每日仍有十餘名本地感染,其中至少有兩三人感染源未能查明。

這種客觀環境,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28日接受日本右翼媒體《產經新聞》訪問時「疫情如有所緩解,希望赴台到李登輝墳前弔唁」的發言於短期內難以兑現。

但對台北而言,東京的心意已經到了。台外務部門7月28日聞聲即宣稱「深表歡迎」,表示將全力提供必要協助,促成安倍此番對「前總統」的祭拜。

李登輝與安倍「情同父子」?

當地時間7月29日「李登輝基金會」的董事長,李登輝之女李安妮接受《自由時報》採訪亦稱「這是好事」,「一定會去促成」,更強調安倍如要去五指山(即今李登輝公墓),亦不一定要在李登輝的祭日,即7月30日當天。

李安妮還稱,她會在墓地與李登輝報告此事,並稱「安倍與李登輝可說是情同父子,也許他們在夢中也會互相交流」。進而強調「透過上帝的安排,也許他們彼此也有一個溝通的管道」云云。

李登輝曾經做過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的封面人物,一時叱詫風雲,而今,這位讓海峽兩岸都頭疼的大人物已成故人。但他的影響還在日台上空飄蕩不散。(台灣總統府)

一些日本媒體也在釋放日台親善的氣氛。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產經新聞》的7月28日開始的連續報道《沒有李登輝的台灣》。據《產經新聞》報道,安倍除了稱希望赴台到李登輝墳前弔唁,還說「世界上沒有任何政客像李登輝這般為日本着想」。

安倍早在1994年就借祖父、前首相岸信介與「先總統蔣公」的交情,得以在青年時面見李登輝。而後,李登輝還在安倍落魄時指點其政壇東山再起的秘訣。李登輝亦對安倍晉三抱有極高期許,告訴安倍晉三「日本政治能夠託付的領袖,除你之外別無他人」,勸進「再當一次首相」,並且建議安倍晉三進行修憲,以及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並「任用女性閣員」。

不難發現,當前東京和台北的一些人都努力營造李登輝與安倍之間的「父子」關係。

形同主僕

李登輝與安倍「情同父子」的聲浪是有原因的,它的背後是近一階段日本和台灣關係的曖昧。

在李登輝去世一周年的當下,日台間的互動頗為惹眼

譬如6月時,有消息人士披露,由於擔心可能因台灣問題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美國和日本一直在進行訓練和聯合軍事演習。7月,日本政府打破慣例,在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中首提「台灣穩定」問題。到8月2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接受採訪時,還特別強調應更加關注「台灣的生存」。

不過,外界也應留意李登輝的思想流變:根據李登輝《台灣的主張》、《新・台灣的主張》等綱領性文件,台灣終究是日本的殖民地,台灣能有今天,主要是拜日本殖民統治所賜,台灣存在的價值在於捍衛日本的利益,所以他的「台灣精神」是完全服從於「日本精神」的。

根據《新・台灣的主張》,李登輝計劃的「台灣國」以「日本精神」指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學習甚至模仿日本。在倫理上,「台灣國」與日本有緊密的聯繫。在兩岸關係上,日本精神還是對抗中華思想的武器。

李登輝還在書中強調台灣人必須藉由重温「日本精神」,脱離中華思想的束縛,在「能夠清楚區分公與私」的「武士道倫理基礎」上,建立民主社會。這一點也和他此前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的「遺言」,即「重要的事情在武士道上」形成了吻合。

岸信夫7月22日在推特上發布他和日本《防衛白皮書》的合影。該文件首次談及首提「台灣穩定」問題。(Twitter@KishiNobuo)

因此,李登輝即便在某些時候扮演了安倍的「指導役」,但就思想而言,李登輝較之安倍終究只是老僕與少主的關係。這與李登輝的履歷頗有淵源。

皇民的命運

1923年出生的李登輝從上台到下野再成為台獨教父,其心路歷程甚至呈現了某種否認歷史、強造譜牒攀親的意味。而這種進程比起他17歲時接受改名,加入「皇民化」進程不遑多讓。李登輝的發跡始於蔣介石之子、國民黨第二任領袖蔣經國實行「本土化政策」,他的擢升與飛黃騰達與蔣經國的欽點分不開,李登輝也一度感恩蔣經國的「從政智慧」。

可在他推出《新・台灣的主張》,嘗試點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陣營時,就極力淡化了蔣經國對自己的影響,轉而強化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認同。還稱自己在1988年到2000年執掌國民黨,執政台灣時竟「沒有人可以依靠,沒有派系可以當後盾」。

在此之後,李登輝開始大舉重温他當年作為日本人的光榮與驕傲,呼籲日本人重拾二戰時期的武士道精神,竭力尋求日本人支持他所代表的建國活動,探求台灣重新與日本合併的可能性。

對李登輝來說,他自命是新渡户稻造一樣,能弘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中國古人曾言,「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當李登輝在《新・台灣的主張》開篇第一章「學習日本精神」中,美化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日文教育政策,將日本從教育開始實施殖民地政策的歷史美化為「日本讓台灣完成近代化」,便可見古人所言不虛。

在他心中,或許「岩里政男」才是他真正的姓名。自認為滿腹經綸,學貫東西,比日本人還日本人的岩里政男,從生至死都不變的是其殖民地心態,這何其不是日本與他之間長久不變的主僕關係的最直接寫照?

而面對這種領導人,當安倍講出「世界上沒有任何政客像李登輝這樣為日本着想」,又何其不是「少主」對「老僕」最佳的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