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俄羅斯的得益與四大失算之處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從一個長遠、跳脱當下的視野局限與國際秩序基礎的歷史視角,把這場戰爭放到沙俄自十五世紀以來的領土擴張歷史看,發動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來說並不奇怪。

幾百年以來,俄羅斯就是通過類似方式,不斷向周邊擴張領土,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兩洲,面積達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國家。彼得一世(Peter I)、葉卡捷琳娜(Catherine II)等俄羅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幾位沙皇,並不是因為他們在俄羅斯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或經濟民生建設上做出什麼成績,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在位期間頻繁策動戰爭擴張領土,而留下歷史聲名。

不久前爆發的烏克蘭戰爭,雖然是近三十年俄羅斯與美歐矛盾與利益衝突的產物,有着複雜的時代背景。但是,只要你不被自己的價值偏好所困,又有足夠的歷史洞察力,能撥開大時代投下的浮光掠影就可以發現,它不過是人們認為是「新沙皇」的普京(Vladimir Putin)在這個歷史劇本上新增添了一段篇章罷了。

所以,雖然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損失慘重,各種表現讓人大跌眼鏡,俄軍統帥部與總參謀部的軍事決策水平讓人不敢恭維,經濟民生因為美歐空前嚴厲的制裁長遠而言更將是損失慘重,但是從俄羅斯這個民族國家擴張的視角,以俄羅斯人的價值得失判斷,這些似乎都是必要的成本。

通觀歷史就可以發現,自俄羅斯走上擴張進程以來,類似的場景其實並不少見。幾百年來,俄羅斯在對外戰爭中一直敗多勝少,但離奇的是,其他國家軍事上失敗,往往會導致國家版圖萎縮或消失,而沙俄卻靠着民族韌性與斯拉夫人的大量犧牲,總能把對手先拖倒拖死,最終以慘痛代價,達成領土擴張目標。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況一個沙皇,一個國家。中外歷史上,哪一個有為帝王或帝國的基座上沒有寫滿血淚? 在普京的歷史聲望寶座,與俄羅斯從烏克蘭吞併或佔領的每一寸土地下面,都躺着一位俄羅斯士兵的屍體,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在這次俄烏戰爭之中,如果要說俄羅斯的得益,我們必須先穿透歷史,才能有充分認識。

不管普京現在俄羅斯和國際上的聲望如何,也不管他這次在烏克蘭戰爭中犯了多少錯誤,栽了多大跟頭,不管他策動戰爭給烏克蘭及俄羅斯經濟與人民帶來了多大災難,在俄羅斯人的終極歷史敍述中,他必將作為一個有作為的「沙皇」被寫進歷史。

普京延續了俄羅斯的擴張史,不過他低估了由此帶來的代價。(AP)

但另一方面,人們又活在當下,我們又不能不考慮戰爭對當下的影響,以滿足多數人對戰爭深度的有限認知。從當下的角度,從這場戰爭給俄羅斯當世之民所帶來的困境看,普京又至少有以下幾大失算之處。

第一,高估了俄軍的戰鬥能力,同時低估了烏克蘭軍民的抵抗意志。這個我們從戰爭之初俄羅斯擺出的進攻姿態,以及後來俄軍被迫從「全面進攻」轉向在頓巴斯地區「重點進攻」就可以很容易發現。

2月24日戰爭一開始,俄軍就擺出了南北鉗形攻勢配合東線全面進攻的架勢,想沿第聶伯河把整個烏克蘭東部吞下去,這樣一則可以實現領土擴張目標,二則可以把烏軍東部主力一網打盡,實現對烏「去軍事化」的軍事目標,三則可以控制基輔,建立代理人政府,遙控烏克蘭西部,實現政治目標。從純軍事的角度,這個想法非常有軍事雄心,頗有當年蘇軍大包抄、大縱深作戰的既視感,如能達到目的,絕對是一手漂亮的好棋。

從俄軍20萬對烏軍40萬的用兵規模和俄軍的行動路線可以看出,他們可能想着兵鋒所指,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政府就會望風而逃,烏政府軍會不戰而降,烏克蘭民眾也會簞食壺漿沿街歡迎,但是想不到後者的抵抗意志遠比普京想象的堅決。

結果俄軍在前線嚴重受阻,損失慘重,不得不從基輔撤軍,轉為主要在頓巴斯開展軍事行動。而俄羅斯一撤軍,烏克蘭的士氣立刻被鼓舞了起來,澤連斯基也從一個人們譏稱的「戲子總統」,變成了「救國總統」。烏政府軍原來最擔心失陷的首都基輔保住了,同時還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向東部、南部派送援助。美歐也把基輔當成了政治劇場,各國總統首相與歐盟主要官員紛紛到基輔給烏克蘭打氣,源源不斷地把各種先進武器運到烏克蘭東部、南部戰場,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擊中殉爆後沉沒。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俄羅斯「知己知彼」,對自身作戰能力、對烏軍民抵抗意志有準確評估,在一開始就把戰場鎖定在東部頓巴斯地區,集中優勢兵力全力攻擊,當下局面可能就完全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那樣,這場戰爭也許早就結束了。那樣的話,不僅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與軍事介入不會到今天這樣嚴重的地步,澤連斯基政府也會因丟失國土而失去政治正當性面臨下台危機,俄自身的國際形象與戰場損失,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慘重。

烏克蘭人抵抗住了俄羅斯對基輔的進攻,圖為2022年4月18日,在烏克蘭基輔附近的霍斯托梅爾,一名內政部工兵正在收集未爆炸的炮彈、手榴彈和其他裝置。(美聯社)

第二,低估了美歐的軍事介入力度。烏克蘭戰爭爆發喚醒了歐洲社會數百年形成的對沙俄與前蘇聯歷史的深度恐懼,戰爭爆發後,唇亡齒寒的危機感使歐洲各國紛紛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而俄羅斯軍隊的脆弱表現也給了他們更多介入機會和更大介入膽量。美國更是從中看到了削弱俄羅斯這個軍事競爭對手的難得機遇,不斷加大、整合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援力度,把各種有針對性的先進武器提供給烏克蘭,給俄軍造成了嚴重殺傷。不僅如此,歐美還威脅中國、印度等國不能給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否則也會被實施聯動制裁。

所以戰爭開始一周之後,雖然表面上仍然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作戰,但實際上,烏克蘭已經變成了西方的戰爭代理人,俄羅斯面對的是歐美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俄羅斯的戰爭目標也因此而被迫不斷收窄。對美歐的軍事介入,俄羅斯在一開始是有心理準備的,只是介入到這個力度,大大超出了普京預期,也因此,在戰爭開始後不久,俄羅斯就不得不動用核威懾,宣佈核武進入戒備狀態。

第三,低估了美歐的經濟與金融制裁力度。對於被西方制裁,俄羅斯並不陌生,從2008年俄羅斯-格魯吉亞衝突開始,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就沒有停過,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後,歐美的制裁力度更是上了一個層級,但是,把制裁升級到現在的程度,絕對超出了普京的戰前預期。

現在西方已經等於斬斷了與俄羅斯的大部分經濟聯繫,俄羅斯聯邦在海外的資產被盡數凍結,俄主要銀行被踢出SWIFT系統,作為俄羅斯財政主要依賴的石油天然氣也被美國等部份西方國家禁止出口。這些制裁措施着眼於摧毀俄羅斯經濟的經濟、民生、金融體系與科技競爭能力,一般認為,在未來至少二十年內,俄羅斯經濟與民生恐怕都很難有起色,俄經濟規模與科技水平將不斷拉大與世界水平差距,在軍事與政治影響力之外的各個領域,俄羅斯都變成一個二流甚至三流國家。

美國、歐盟一致對俄羅斯發起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對俄羅斯經濟社會造成沉重打擊。(美聯社)

第四,低估了對世界地緣政治結構的衝擊,招致了更大安全威脅,並加速世界進入新冷戰狀態。俄羅斯策動戰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不願意看到北約東擴,但是普京絕對沒有想到,烏克蘭戰爭居然讓芬蘭、瑞典等原來那些不屬北約的歐洲國家都紛紛萌生了加入北約之心,從而使得俄羅斯面臨的安全威脅,不僅沒有因為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而減少,反而進一步升級。

不過,相對於芬蘭瑞典等加入北約產生的影響,這場戰爭給世界格局帶來的變化更大,更深入。經由這場戰爭,俄羅斯與歐美的對立更為加劇,中俄關係則會進一步鞏固,同時因為俄歐、俄美、中美矛盾等合併催化,中國和美歐之間的關係也必將進一步惡化。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也面臨巨大決策壓力:過於支持俄羅斯,必然會惡化與西方的關係,那樣經濟民生必然要面對重大風險,而且正好掉進美國已經預設好的與中國「硬脱鈎」和「新冷戰」的陷阱;如果不支持俄羅斯,又和當前中俄關係的主基調不符,而且如果俄羅斯因為戰爭被進一步削弱到失去與西方的對抗能力,美國接下來必然會全力圍剿中國。

所以,這場戰爭等於宣告了二次冷戰來臨。好的一面是,因為對核戰的恐懼,第三次世界大戰僥倖避免了;不好的一面是,不管人們願不願意,世界正以這場戰爭為發軔,開始以中俄和美西方為主體,加速裂解為東西兩大陣營,中間地帶的氧氣會越來越稀薄,越來越不適宜大國居住,隨着這種格局演變,最後大家恐怕都得選邊站隊。如果說普京失算,這應該也算是一大失算之處,他用一場戰爭,就把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整個世界加速拖進了新冷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