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禁運孤懸在外的加里寧格勒 立陶宛擊中俄國弱點?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看看波羅的海的地圖,就知道與俄羅斯其餘大片國土沒有陸地連接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是俄國政治地理的一個「歧出」。一方面,這構成了俄國在波羅的海的「不會沉沒的戰艦」,可作為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部署的軍事基地。另一方面,地理上的孤懸在外,卻使這個地方的補給不得不大體依賴立陶宛等向來對俄國有猜忌的國家。俄烏戰爭正將揭示出此弱點。

6月18日,立陶宛決定不再容許歐盟對俄制裁清單上的商品經由立陶宛從陸路進入加里寧格勒,當中包括煤炭、金屬、建築材料、高科技產品等等。此前一天,歐盟對俄國鋼鐵和鐵礦的進口禁令正式實施,網上流傳影片就可見加里寧格勒有人到五金店搶購貨品。

更讓加里寧格勒擔心的,可能是歐盟對俄國石油的禁令——加里寧格勒的唯一石油管道需通過立陶宛。不過,該禁令要到本年底才正式落實。

加里寧格勒州長阿里漢諾夫(Anton Alikhanov)指出,立陶宛的行動將會影響到該州一半的進口商品,不過他亦稱同屬波羅的海港口城市的聖彼得堡會以船運解決加里寧格勒的物資供應問題。

在歐盟已針對俄國航空公司實施禁飛令,立陶宛此番又再禁行制裁商品的鐵路運輸之際,船運已是唯一尚未受任何阻礙的出路,不過這能否在短期內應付加里寧格勒所需則是未知之數。在正常時期,每日通過立陶宛進入加里寧格勒的轉運火車高達100架。

6月21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就特意飛往加里寧格勒以示支持。他聲言,俄羅斯對於立陶宛的「敵對行動」必然有所回應,其後果將對立陶宛人口有嚴重負面影響。

他同時亦指責立陶宛的行動違反國際法。不過,從2002年俄國與歐盟達成的相關聯合聲明來看,立陶宛的邊境執法所不能擾亂者只包括「轉運鐵路的傳統客運人流」,並沒有明確包括貨物。

立陶宛方面則認為,這並非立陶宛的主動行為,而只是對歐盟制裁的如實執行。此說法也得到歐盟委員會的外交事務專員博雷利(Josep Borrell)認可。

加里寧格勒的貨運鐵路站。(AP)

二戰與冷戰遺下的「外飛地」

加里寧格勒之所以有如此特殊政治地理位置,源於其本身根本不是一個俄羅斯地區。加里寧格勒本來是普魯士國王加冕的地方,原稱位「柯尼斯堡」(Königsberg,德文中有「國王山」之意)。這也是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一生所住之地,在德國文化中有極重要意義。

不過,在二次大戰後,此地為蘇軍攻下,並在波茨坦會議之上劃給了蘇聯。其後,蘇聯將之改名,並將德國人口驅走,代之以蘇聯人口。今天,除了德國統治時代留下的建築外,這已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俄羅斯地域。連普京的首任妻子柳德米拉(Lyudmila Putina)也出生於此地。

人口達100萬的加里寧格勒此刻擁有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基地,是其在波羅的海上唯一全年不結冰的港口。2012年,此處已部署了S-400導彈防禦系統。根據2018年一個美國科學家組織的研究,俄方更在此更新了其核武儲存設施。在芬蘭、瑞典要求加入北約之後,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就曾稱波羅的海再不能談無核地位,似乎就是在暗示要在此部署核武。

以往,在波羅的海三國也是蘇維埃共和國之際,加里寧格勒尚沒有今天的孤立地理。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聯邦之間的連接基建就落入了立陶宛等國手中。

在上述2002年歐俄協議所呈現出的和好外交氛圍之中,這種孤懸境外的形勢尚未成為重大問題。然而,在俄烏戰爭導致歐俄關係急速變差之際,加里寧格勒的「外飛地」(exclave,即與本國分離、被外國包圍的領土)就成了歐洲可以利用的一個俄國弱點——特別是在他朝芬蘭、瑞典成功加入北約,將波羅的海基本上變成內海之後。

蘇瓦烏基走廊的樽頸

不過,政治地理上的不同弱點往往有環環緊扣的不同面向。雖然加里寧格勒被俄國的一眾對立國包圍,但這些對立國的部份領土也同樣被加里寧格勒和緊跟普京路線的白羅斯左右劍指。這就是立陶宛和波蘭之邊境僅闊65公里的蘇瓦烏基走廊(Suwalki Gap)。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後,此處就一直是北約對波羅的海三國國防的關注重點。

2015年北約裝甲車經過波蘭與立陶宛邊境的情況。(Wikimedia Commons)

當俄羅斯警告立陶宛禁運加里寧格勒將帶來「嚴重後果」之際,人們就馬上想到俄方會否兩面夾擊取下這條北約其他國家與波羅的海三國的關鍵陸上通道。

在北約的保護傘之下,俄方對蘇瓦烏走廊基進行軍事行動的機率此刻微乎其微。但如果立陶宛對加里寧格勒的半封鎖果真嚴重影響當地經濟、民生,而北約、歐盟與俄羅斯關係進一步惡化到直接交鋒的邊緣,蘇瓦烏基走廊將首當其衝。正如歐俄在能源供求上的互相依賴一般,立陶宛此刻針對俄國弱點的打擊,同時也突顯出自身可遭對方反擊的弱處,甚至為對方利用此弱處提供了可使用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