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北溪爆炸誰是幕後主腦? 戰爭升級界線的模糊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貫通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一號和二號(Nord Stream I & II)天然氣管道周一、二(9月26、27日)接連出現漏氣情況,很大可能由爆炸造成,當地的地震儀也記錄到相關事件。歐盟、德國、瑞典、丹麥、波蘭、美國等國都警告事件是蓄意破壞所造成,烏克蘭則將矛頭指向俄國,但俄羅斯方面的表態卻毫不否認蓄意破壞之說,《今日俄羅斯》(RT)甚至引述一位波蘭政客的猜測,指北溪氣管爆炸是美國所為,期後亦獲得俄羅斯政府引述。

對於歐洲多國似乎沒有點名而對俄羅斯的指控,克里姆林宮指之為「愚蠢且荒謬」,並要求聯合國安理會為此召開會議。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稱將會協助調查,並已與丹麥方面溝通。歐盟表示將會對此作出「有力而團結」的回應。拉脫維亞外長稱這是「混合戰爭的新時代」。與歐洲多國多有跨海輸氣管連接的挪威表明會加強對其油氣設施的軍事防衛。

德國《明鏡》(Der Spiegel)此前曾報道美國幾周前已警告過德國政府波羅的海輸氣管可能受襲;CNN亦引述兩位歐洲情報官員和一位知情人士稱在爆炸發生的兩日,曾觀察到有俄國軍艦出現在爆炸地點附近;挪威亦指出過去數月都有不知名的無人機飛近其油氣開採設施。

在各界對北溪爆炸疑案討論紛紛之際,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表示出於其與烏克蘭天然氣公司Naftogaz的法律仲裁,可能會中止其通過烏克蘭的對歐天然氣出口。

此刻歐洲正將進入冬季,這一連串事件就扭轉了歐洲天然氣價格過去一個月來的跌勢,從9月26日每兆瓦時大約170歐元的低位,反彈至28日207歐元的水平,再次引起人們對冬季天然氣供應的憂慮。

過去一年的歐洲天然氣價格走勢。(Trading Economics)

是誰得益的推測

北溪氣管有厚4.1厘米的鋼製內壁,外圍則有11厘米厚的混礙土,極為堅固,很難想像會幾乎同時出現三處爆炸漏氣的情況。而且,事件剛好發生在穿越波羅的海的由挪威通往波蘭首條跨海天然氣管道的開通之日(27日),後者是波蘭以至歐盟脫離對俄天然氣依賴的一大建設,更讓人有感事件疑點重重。

北溪一號和二號雖然內部仍有天然氣,卻已經沒有再向德國輸氣,此刻斷供對歐洲天然氣供應毫無影響。同時,兩條管道也不在瑞典、丹麥等國的領海之中,並不構成對北約國家的攻擊。兩條管道也大體上屬於俄羅斯Gazprom的資產,如果事件幕後主腦真是俄國的話,這無異於「自斷一臂」。

種種疑點之下,大家都在尋求得益者是誰。波蘭前外長、現任歐洲議會議員西科爾斯基(Radoslaw Sikorski)在爆炸生發生就在Twitter上對美國表示感激,應為爆炸是美國所為,得到西方和俄國媒體廣泛報道。西科爾斯基的理由是,北溪管道本來就是俄羅斯繞過烏克蘭和波蘭的管道直通德國的天然氣供應設施,由此減弱了這些國家在歐俄關係中的影響力。而事實上,美國也一直對北溪管道的鋪陳表示質疑,並為此對相關企業實施制裁。

北溪管道爆炸漏氣三處的位置。(Wikimedia Commons)

是美國嗎?

西科爾斯基更引用美國總統拜登本人2月8日在俄烏戰爭爆發前的發言為「證」。當時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問白宮,與拜登一同見記者。朔爾茨其時尚未確定取消北溪二號之意,對俄國會否進軍半信半疑,但拜登卻當着朔爾茨的面表明如果俄國入侵烏克蘭,「將不會再有北溪二號」,在記者質問美國能如何阻止由德國控制的北溪二號之時,拜登只說「我跟你保證,我們有能力這樣做」。

這一段被重新發掘出來的言論,在網絡上就被人引用成爆炸是美國所為的「證據」。不少人也將美國天然氣對歐出口的經濟利益扯上關係。

不過,這種解讀很明顯是時代錯配的穿鑿附會。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一直希望能重建美歐盟友關係,以圖壯大其對華競爭的陣營,在2021年7月不惜冒着國會和國內外交精英的反對,與當時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就北溪二號開通達成協議。

同時,民主黨政府與能源企業關係不佳,拜登上任之初就叫停了加拿大與美國之間備受爭議的石油管道建設,而剛剛在本周,西維珍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曼欽(Joe Manchin)也在黨友壓力之下收回了其建設該州一條輸氣管的法案。

對於拜登向歐洲輸出天然氣彌補俄氣斷供,美國新英格蘭一眾州長與美國工業能源消費者組織,早前也曾表明不滿,認為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歐洲推高了美國國內的能源價格。

況且,目前兩條北溪管道早已停供,拜登2月所言的目標已然達成,不必冒上北約內部相殘、在俄烏戰爭中折裂歐美團結的極高風險。而且,由於管道為俄方資產,如果俄方有意維持未來與歐洲重修舊好、重建貿易關係的可能,可在漏氣預計在本周末結束後迅速修補管道,避免長久遭海水破壞——如此,破壞行動將會功虧一簣。

去年7月,《外交政策》就有專文批評拜登與默克爾達成協議,將拜登容許北溪二號開通的行動稱為「投降」(Surrender)。(《外交政策》網站截圖)

是俄羅斯嗎?

基於上述的考量,不少歐洲輿論也將矛頭指向俄國。一方面,俄國在波羅的海有重要海軍部署。另一方面,爆炸地點剛好就在新開通的挪威-波蘭輸氣管的不遠處,似乎有特意警告的意圖。

同時,由於北溪管道只得80至110米深,如果由潛艇攻擊的話,很容易會被發現,因此很可能是預先佈置了炸彈。這有可能是透過商船投放,也有可能是水下無人機。有分析就認為,如果事件是俄方所為,當中也的確有「方便之門」,即可藉助用以清潔和檢查管道的機器去放置爆炸品。

部分德國政客亦認為,俄國的確有利害因素去藉此對歐洲作出警告,因為歐洲非常依賴對外的跨海天然氣管道,從挪威去英國、法國、德國的,還有從北非到西班牙、意大利的。除此之外,早在本年1月,挪威兩條海底光纖的其中一條已曾被中斷,當地警方正以人為破壞作調查。

圖中紅線正是挪威與波蘭最新開通的天然氣管道,其與北溪的相交處附近正是此次爆炸發生的地點。(AP)

然而,雖然此刻北溪管道沒有在供氣,但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在數年內也難以大規模轉供其他地方,主動破壞自己的輸氣資產,無異於自絕財路,折斷烏克蘭戰爭之後歐俄改善關係的一大要途,更是將俄德關係的未來交到波蘭和烏克蘭這些國家手上。克里姆林官就指氣管被毀對俄羅斯是個重大問題。

而且,如果北溪管道長久毀棄,俄羅斯未來也再不可能打出如今天一般有效的「能源牌」,可算是一種「自毀長城」之舉。

從上文的分析可見,此次北溪疑案的幕後主腦身份大概只會是一個謎。因此,除了烏克蘭、波蘭等明顯仇俄的政府外,對於爆炸是蓄意所為有共識的歐美各國,都沒有明確指證俄羅斯。

但從這一宗疑似攻擊可見,俄烏戰爭的升級,除了俄方多次明示或暗示的核武之外,還有一種更為模糊的方式。

核武以外的升級

目前,在烏克蘭四州都公投入俄之後,莫斯科預設會在9月30日正式將盧甘斯克、頓涅茨克、赫爾松、扎波羅熱各州納入俄國領土之中。人們就關注,如果在這些地區內的烏克蘭軍隊不主動撤走,又或者繼續與俄軍交戰的話,莫斯科會如何升級戰事作為回應。

首先,不升級將是一種認輸,變相顯示出就算俄國領土(如克里米亞)受到「入侵」,俄方也不敢有什麼激烈回應。如果普京還要維持着自己的強人權威的話,升級無可避免。

其中一種升級就是利用新增動員徵召回來的新兵去加強對烏的進攻。但從過去7個月的戰事來看,這很可能是一種費時失事之舉。

二是是更主動去打擊烏克蘭的基建,好像烏軍9月初反攻赫爾科夫大片領土之後,俄羅斯用導彈去打哈爾科夫的供電設施、澤連斯基家鄉克里維里赫(Kryvyi Rih)的水壩一般。但是,這種打擊需要較長程的精準導彈,造價高昂,而且俄方本來就缺乏這種武器,在戰爭爆發後也因為半導體制裁的問題,使俄國更難製造出新的精準武器。因此,以遠程打擊基建的方式讓烏克蘭知難而退,大概超出了俄羅斯的能力範圍。

接下來更進一步的,人們腦海中就馬上想到核武。普京在宣布動員的時候已經說過會動用所有武器,又特別提過核武的問題,點明這不是虛張聲勢。後來,俄羅斯前總統、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也有更明顯的警告。雖然這不是第一次俄方暗示會動員核武,但是核武現在卻真的變成了一個大論題(默克爾日前也警告過要認真對待普京的談話)。

圖為2022年8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左)及國防部長紹伊古在莫斯科市郊出席一個陸軍論壇的開幕禮。(AP)

核武升級其實有三個可能:一是核試警告,二是當量很低的戰術核武在戰場上的使用,三是真能把整個城市摧毀的戰略核武。

這裏就有一個矛盾點:如果俄方不是到了瘋狂的地步,後兩者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是,核試警告要有效的前提,卻是外界覺得真正動用核武攻擊是可能的。這就變成了一種心理戰,而不是一種核戰。

但從北溪爆炸事件來看,要打心理戰,卻不必然要升級到核武的層級。類似北溪遇襲的攻擊,一方面難以找尋原兇,另一方面卻有重大的心理衝擊。即使此攻擊本身並不影響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但爆炸發生後,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就應聲反彈。而且,此爆炸也讓歐洲突然對其他不限於輸氣管的關鍵基建都憂心起來,可算是在不造成即時破壞之際又同時達到了警告的作用。

而這種升級,也不限於俄羅斯,亦同時可為西方陣營所用。俄國上周就曾稱其阻止了一次烏克蘭試圖對土耳其溪天然氣管道的攻擊,卻遭基輔否認。無論實情如何,這次北溪爆炸事件也證明了這種模糊的攻擊是可行的。如果俄羅斯在四州入俄之後有對烏克蘭作出戰事升級的跡象,甚至接近動用核武的程度,在避免核子大戰和全面戰爭的考慮之下,充滿模糊性的戰爭行動也可以是歐美的一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