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一年之後又一年? 歐洲已看不到終戰可能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俄羅斯去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之後,雖然以波蘭為主的東歐國家在歐盟安全議題上的領頭地位愈來愈明顯(文首照片中站在中間的就是波蘭總統),但德、法兩國的龍頭地位未改,沒有兩國共識,歐盟難有任何實質行動。反過來說,如果兩國有了共識,其他國家的反對聲音也很難阻止歐盟按照德法的意願前行。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也不例外。

在俄烏戰爭開打近一年之後,德法看來已經達成了一致的立場。

暫時放棄談判?

在2月17至19日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首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分別發表演講,為安全會議揭開序幕。本年俄羅斯代表被排除在邀請名單之外,「慕安會」上又重新燃起冷戰結束以來未見的對抗意識。

朔爾茨和馬克龍的發言,也各自有其代表性。一個多月前還在被歐洲各國譴責對「坦克輸烏」千般不願的朔爾茨,如今卻反過來呼籲其他國家以實際行動兌現他們各自的坦克輸烏承諾,聲言「為長期戰爭做準備是明智之舉」,要證明打賭西方援烏意志將隨時間退卻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失算」。

馬克龍在其講話中以「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去形容俄國對烏克蘭的入侵,聲言如今不是談判的時候,而只有烏克蘭的「反攻」才能帶來「可信的談判」。在其發言翌日刊登的訪問中,馬克龍雖然表明不尋求俄羅斯的政權更替、不尋求俄羅斯的完全失敗,卻明言「我要俄羅斯在烏克蘭被擊敗」。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2023年2月17日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Reuters)

朔爾茨和馬克龍在一年的俄烏戰火之後,已明顯改變了其原初的對俄立場:從俄羅斯陳兵烏克蘭邊境到開戰之初,兩人一度冀望能以溝通和接觸「勸退」普京。

朔爾茨與馬克龍的轉向

朔爾茨在開戰前與普京的一次會面之中,據報曾向普京擔保烏克蘭「未來30年」也不會加入北約,當時也有公開報道指出朔爾茨聲明烏克蘭加入北約根本不在議程之上。很明顯,朔爾茨當時曾相信能透過消除普京對「北約東擴」的疑慮,而讓他打消進軍的念頭。其後,年少時曾與東德共產黨人緊密來往、視北約為「帝國主義」代表的朔爾茨也繼續保持與普京的溝通,不過兩人最後一次通話已是近三個月前烏克蘭戰場處於「冬季僵持」的12月2日。

相對於以謹言慎行、有人肉錄音機(德文原文為「Scholzomat」)形象的朔爾茨,馬克龍「以談息戰」的動機就更為溢於言表,在開戰初期多次公開為其持續與普京通電溝通作辯護;到俄國軍事行動未如理想之後,他更聲言西方不應該讓俄國受到「羞辱」,要給普京一個「下台階」。直到去年12月,他依然聲稱西方需要考慮為俄羅斯提供安全保證。不過,根據公開資料,馬克龍自去年9月以來已沒有再同普京通話。

在慕安會的第一天,朔爾茨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會面。(Reuters)

踏入2023年,朔爾茨和馬克龍對俄強硬的轉向已愈來愈明顯。馬克龍是首個決定向烏克蘭輸出「輕型坦克」的西方領袖,其後更稱「不排除」向烏克蘭輸出戰鬥機;而朔爾茨也進一步打破「不往戰場輸出武器」的慣例,跟隨美國向烏克蘭輸出愛國者(Patriot)導彈、豹1及2型(Leopard 1 & 2)主戰坦克等軍備。

為了表明援烏意志,在澤連斯基2月8日突然出訪英國之際,馬克龍當時就即刻取消晚上行程,急邀澤連斯基到巴黎一會,而朔爾茨也放下工作趕到巴黎與馬克龍、澤連斯基聚首,可見兩人扭轉其過去「援烏不力」形象的努力。在慕安會上,朔爾茨和馬克龍「準備長期作戰」「不是談判時候」的表態,可算是他們對自己策略轉向的最新一次宣示。

與流行於美國和東歐國家的「非黑即白」態度不同,德國和法國對於俄羅斯一直有着曖昧不清的複雜情感。

德俄、法俄的情意結

在德國,其對俄關係一直被和平主義和歷史記憶所左右。一方面,納粹德國戰敗之後,德國人自認為「學懂了和平的寶貴」,相信以「貿易」拉近各國關係最終就能消滅戰爭的理想主義。從上世紀70年代西德開始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交好、進口蘇聯天然氣的「東方政策」(Ostpolitik),到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代延伸到德中等不同關係之上的「以貿易帶來改變」(Wandel durch Handel),都有着這種和平主義的影子。

另一方面,在人們的概念分類之中,今天的俄羅斯聯邦就是蘇聯的延續,而德國對於納粹德軍在蘇聯殺戮的悔疚,在蘇聯解體之後,就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俄羅斯之上。對於德國武器再一次在戰場上對俄羅斯人開火,德國人難不心感忐忑。(但事實上,同屬蘇聯的烏克蘭二戰死亡人數佔人口比例其實高於俄羅斯。)

在法國,其對俄關係則一直受到不同的浪漫文化想像和地緣政治自我定位影響。早在18世紀的啟蒙時代,法國知識份子就得到視法語為尚的俄國沙皇和貴族青睞,而將俄國領土擴充至烏克蘭的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也普遍被法國的思想家們視為「開明專制」的代表。

時至今天,法國知識份子依然與俄羅斯有着難解的文化關係,例如2008至2017年俄羅斯駐法大使的回憶錄就得到今天法蘭西學院地位尊崇的終身秘書(secrétaire perpétuel)為其寫序;法國前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不只能說流利俄語,更曾釋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有「俄國文學之父」之稱的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著作。

2006年,希拉克向普京頒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Twitter@FrenchHist)

法俄文化遙相景仰的親切,同時契合了法國自以為「世界一極強權」的地緣政治想像。法國上世紀60年代在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的領導之下,就退出了北約的聯合軍事指揮,將境內非法國北約部隊趕走,並建立獨立的核阻嚇能力,企圖與美國和蘇聯都保持一定距離。

在法國實際上只是跨太西洋同盟一員的政治現實之中,法國「獨立於美國」的渴求往往在各種政治姿態上反映出來——在馬克龍任內的例子就有其對「歐洲自主」的高調主張、其稱「北約腦死亡」的表態,以至其在2019年G7峰會前高調在地中海古堡總統官邸邀來普京見面的行動。

然而,持續不止的俄烏戰爭,卻一次又一次打破朔爾茨和馬克龍兩人對於「重返談判桌」的幻想。

戰爭如何了?

俄軍初期的失敗,以至收縮戰線到烏克頓巴斯,曾給予德法一些促和的希望,但去年9月俄軍大挫之後,普京竟然將烏克蘭四州公投入俄、發布二戰以來未見的動員令等等,似乎顯示出普京已決意戰鬥下去。此後馬克龍已沒有再與普京通話,而朔爾茨在去年12月再作一試之後也表明看不到談判空間。

只有烏克蘭在戰場上的勝利才能迫使俄羅斯重返談判桌,目前已成為了朔、馬兩人,以至歐洲的共識。不少國際政治和俄烏戰局觀察者也預言,俄烏戰爭2023年也不會終結。

但是烏克蘭能夠在戰場上打敗俄羅斯嗎?烏克蘭能夠將俄羅斯趕出全境(包括克里米亞)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日前就表明這「非常非常困難」。

而普京近日的行動也顯示出,他在烏克蘭沒有任何退讓之意。此刻,俄軍連公投入俄的烏克蘭四州全境也未能全面佔領,普京卻在2月17日進一步簽署了好幾個法令,將俄控區的福利、教育、考試制度等進一步轉成俄國體制。

歐洲各國在看不到終戰可能的背景之下,就只能勉力繼續支援烏克蘭到底。

在俄烏一週年迫近之際,中國也將為此提出一套和平計劃。這會否是一個出路,目前尚不得而知。但除非中國的介入可施壓俄、烏某一方作出現時未見的讓步,否則歐洲的戰事依然只能無了期的持續下去。

俄烏戰爭將滿一年,預期中的俄羅斯攻勢開始了嗎?

不少人認為,攻勢已在南部武赫列達爾(Vuhledar)和盧甘斯克-哈爾科夫兩條戰線開展,但至今戰果並不明顯。

何以看出馬克龍對烏態度已有改變?

去年開戰之初一直願意興普京對話的馬克龍,在2023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明現時不是談判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