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斷中國發展,美國或把日本變成「亞洲的烏克蘭」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時過一年,俄烏衝突未見緩和跡象。戰況來回拉鋸,僵持難解,而在戰場之外,「不見硝煙的戰爭」亦鬥得激烈。
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是否有效?美國為何這時炒作「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彈藥」?這場衝突又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利弊?

受訪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

觀察者網: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普京宣佈俄羅斯暫時不參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是否意味著普京接下來在俄烏戰場上會有什麼大動作?

金燦榮:俄羅斯和美國此前有過多項軍控條約,比如《中程導彈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但都已作廢,《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目前美俄之間唯一存續的軍控條約。

普京這時候提出俄羅斯暫時不參與這一條約,估計一是為了表達對西方尤其是對美國不斷挑事行為的不滿,借此進行政治施壓;二是為了加強軍事威懾,暫時終止履行這一條約,就可以加強一些軍事部署,為後面新一輪的軍事進攻提供更多保障。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發表國情咨文,宣佈俄羅斯暫時不參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Reuters)

觀察者網:我看到現在西方很多媒體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即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到底有沒有效。

金燦榮:從去年的情況來看,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沒有西方預期的那麼大。比如盧布在剛開始制裁時貶值得厲害,但後來又回升回來了;再比如,西方此前有觀點預測俄羅斯GDP會萎縮20%左右,結果俄羅斯扛住了這些制裁,去年GDP僅下降2.1%。

短期來看,西方的制裁對俄羅斯的經濟傷害不大;但從長期來看,影響應該會大很多。經濟制裁不像軍事行動,軍事上打勝了、打敗了還是打僵了,看得相對清楚;而經濟制裁需要時間「發酵」,它對俄羅斯經濟的傷害是累積式的。

觀察者網:美國方面,拜登在20日突訪基輔,其中可能出於哪些原因?

金燦榮:雖然當下美國國內出現反戰情緒,但整體來看還只是少數,多數人尤其是政客們還是支持戰爭的。再加上目前美國國內預算僵局還沒打破、俄亥俄州又出現火車脫軌事件,這趟前後僅5小時的閃電訪問「秀肌肉」,還是能幫拜登在美國國內得分的。

國際層面,拜登訪問烏克蘭,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其西方盟友和烏克蘭,也提升了烏克蘭軍隊的士氣。

觀察者網:除了拜登,我們也看到布林肯一邊請求在慕安會上和王毅「非正式接觸」,一邊炒作「流浪氣球」,近來又宣稱中國要向俄羅斯輸送武器彈藥——這幾天,越來越多西方媒體也開始炒作渲染這事。怎麼理解這一行為?為何這時候開始炒「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彈藥」?

金燦榮:如果中國向俄羅斯大規模輸送武器,那麼將比較明顯地改變現狀。比如現在戰場陷入僵局,雙方用炮彈都用得過猛,以至於美國在全世界搜庫存,讓以色列、韓國把現有的炮彈先拿出來給烏克蘭,自己國內也在加班加點地製造。這說明戰場彈藥消耗很快,美國有點跟不上。中國要是這時候加入其中,生產能力很可能會「碾壓」全世界——外面有個說法,目前中國軍工力量只動用了15%,跟下餃子似的才下了一部分。也就是說,中國是一個可以打破力量平衡的決定性存在。

因此,布林肯可能想搞輿論戰。即使中國當下沒有給什麼武器,拜登在24日也向記者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會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但是布林肯就是要這麼說,想把這話題炒熱,形成對中國的輿論壓力,讓中國打消向俄羅斯輸送武器彈藥的想法。

拜登訪問烏克蘭,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其西方盟友和烏克蘭,也提升了烏克蘭軍隊的士氣。(Getty)

觀察者網:中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外交部於2月20日發佈《美國的霸權霸道霸淩及其危害》報告,21日發佈了《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檔》,24日又發表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這麼密集表態,而且其中有檔對美措辭嚴厲,如何解讀?

金燦榮:這三份檔可以分開來看,各自功能略有不同。

第一份是對美國冷戰後行為錯誤的一次集中的批評,以至於我看美國駐華大使有點受不了了,說我們措辭「粗暴」(crude),「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

後面兩個檔跟美國沒有直接關係。《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檔》是對中國近年來的安全觀的集中闡述,比較鮮明地體現了中國的立場。當然,因為闡述的幾點安全觀跟美西方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的安全淩駕於他人安全之上的原則不一致,相較之下也暗含了對美西方的批評。

至於《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把我們過去一年的立場系統地歸納了一下,借此傳達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俄烏問題是關心的,而且也保持著一個比較好的立場。與此同時,也提醒各方共同努力,防止戰爭範圍擴大,不要讓戰場從烏克蘭擴大到北約國家,也防止戰爭升級,把常規戰爭打成核戰爭,變成全人類的災難。

觀察者網:目前來看,俄烏衝突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利弊?

金燦榮:先講講「弊」。

首先,俄烏衝突帶來了經濟上的不確定,比如中歐班列就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過境烏克蘭的這部分運力不得不暫停。

其次,中國此前在烏克蘭還是有一些投資的,現在大部分被毀掉了。

再次,俄烏衝突使得全球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問題突出,進而導致一些「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比如斯里蘭卡,糧食、石油都依賴進口,生活成本急劇加重後,無力償還所有外債;埃及、也門等國家也是,受俄烏衝突影響,經濟困難加深,政局進一步動盪。這些對我們推進「一帶一路」而言是很不利的。

最後,俄烏衝突也導致世界進一步分裂了。現在大概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支援、參與制裁俄羅斯,而剩餘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俄烏衝突也有不同意見。

要說俄烏衝突對中國有利的地方,一是迫使美國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到歐洲,對我們的壓力就小了很多;二是從格局上講,促使俄羅斯和中國發展好關係的願望更強烈。

全世界範圍內,真正有完全自主性的國家其實就中美俄三家,其他國家的自主性相對不完整。而中美俄三家之間,俄羅斯原本是「坐山觀虎鬥」,現在被迫選擇向東看,這一結構變化對我們當然是有利的。

另外,隨着和西方的進一步脫離,俄羅斯也更願意在一些中俄共有的平台上加強合作,所以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比如金磚國家組織擴大、上合擴容、亞信會議(全稱「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也變得更重要了——俄羅斯原本對這些組織沒中國上心,有點三心二意,更看重自己主導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等,現在對這些組織肯定更感興趣了。

俄烏代表就聯合國安理會默哀議程針鋒相對。(Getty)

觀察者網:那您認為中國可以從這場多方博弈中獲得哪些有用的教訓或經驗?

金燦榮:往大了講,中國還是要發展好自己的綜合國力。

俄羅斯之所以有不少軍事表現讓人意外,甚至大跌眼鏡,現在看起來還是綜合國力衰敗的結果。俄羅斯當下工業製造能力薄弱,經濟高度依賴能源,某種意義上已掉入「資源陷阱」。而國家製造業的不斷衰敗,對軍事的影響非常大,比如造不出尖端武器,再或者高度依賴外國生產的零部件,打起仗來一會兒就用完了,外國再一封鎖,武器就沒了。這是一個教訓。

由此可見,中國近年來高度發展製造業的路子是對的,未來也要繼續把這路子走好。

美國人現在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正試圖用兩個方法來打壓中國的製造業:一是破壞我們完整的製造業體系,鼓勵將中低端製造業從中國挪到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孟加拉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同時讓一些中高端製造離開中國大陸,轉移到韓國、日本、紐西蘭、澳洲等盟友那裡去,或回流美國國內;二是遏制中國的技術、產業結構升級,對中國半導體晶片的打壓就屬於這種情況。

此外,從軍事作戰角度來看,我們也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俄烏衝突與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台海衝突雖然在法理上截然不同,但軍事技術上兩者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我相信我軍的專業人員肯定已經對此做了透徹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中美關係,尤其是在台海問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危險傾向。

美國戰略界有一部分人士至今仍認為俄羅斯的軍力比中國的還要強一些,因此俄軍在戰場上的拉胯表現,給了他們軍事上的自信;西方各國在俄烏問題上一改平日自我利益至上、吵吵鬧鬧的狀態,變得特別團結,給了他們政治自信;受疫情影響,中國去年經濟表現較差,連向來穩重的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去年8月都跳出來說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的預測「已沒那麼肯定了」,這給了他們經濟信心。這麼一來,美國這部分人對同中國作戰的設想更來勁了,鬥志更昂揚了。

金燦榮認為,美國戰略界有部分人士企圖把日本當成「亞洲的烏克蘭」。(Getty)

觀察者網:說到台海危機,近來所謂「摧毀台灣計畫」也頗受輿論關注——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尼克森(Garland Nixon)稱據「白宮內線消息」透露,當被問及有什麼是比「新保守主義烏克蘭方案」更具災難性的事時,拜登稱「等你看到我們『摧毀臺灣』的計畫就知道了」。

金燦榮:尼克森這人的性格有點怪異,在媒體中屬於異類,但這資訊應該是有一點可信度的。

對於有一點可信度又不好公開辯解的對國家利益不利的資訊,西方主流媒體有個特點,要麼集體保持沉默,不作報導,要麼被報導後,會去否認,宣稱這消息不可靠,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說披露者的人品不好。現在看起來,「摧毀台灣計畫」至少可能是美國的預案之一,如果中國大陸真的對台發起進攻,他們守不住了,就把台灣毀滅掉,讓它成為一個斷壁殘垣的破爛之地。這是一種絕望的暴徒心理,這點得揭批,要美國解釋。

此外,我們也要注意到另一個危險。

現在美國在烏克蘭操縱格局,通過犧牲烏克蘭、歐洲和俄羅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且效果不錯,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所講的,美國花幾百億美元就把俄羅斯搞得狼狽不堪,太合算了。因此,美國戰略界有部分人士想在亞洲重演這一遊戲,想通過「戰鬥到最後一個台灣人」來中斷中國的復興。

而在這派我稱之為「戰爭冒險派」的人士裡,我覺得還有一個小派系更具危險性。他們會覺得中國大陸極其強大,台灣這根「杠杆」撬不動,僅犧牲台灣不會管用,因此要把日本也當成亞洲的烏克蘭,讓日本也摻和進台灣問題、一起挑釁中國大陸。所以最近「放狗出籠」,對於日本明目張膽地拋棄「專守防衛」原則、修訂三份安全保障檔大開綠燈,以為台、日聯合,分量加重,就能更好地實現既定目的。對於這一危險性,我們要重視。

總的來講,中國要穩住陣腳,搞好自己,積極發聲,妥善應對,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些挑戰。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各國立場如何?

根據聯合國大會的投票表決,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譴責俄羅斯吞併烏克蘭部份地區的舉動有143個國家、反對的有5個,棄權的有35個。

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方面的立場如何?

2023年2月21日,中國最高外交層級官員王毅抵達俄國莫斯科,表示有意擔任俄烏雙方的中立調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