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9·11」以巴衝突背後美國都幹了些什麼?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以巴衝突局勢愈發激烈,世界多國敦促停止拱火澆油,並呼籲交戰雙方儘快停火。然,美國等西方國家指責哈馬斯,並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美國航母開到以色列附近為其撐腰。日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親抵以色列會晤內塔尼亞胡,稱美國不會讓以孤軍作戰。布林肯更公開稱,從人口比例來看,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的襲擊的規模和破壞性「相當於10次9·11』事件」。

哈馬斯發起襲擊,造成了大量以巴平民的傷亡,是殘忍的。然而,以色列佔據巴勒斯坦領土太久了,以色列極端右翼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欺凌和侮辱也太久了⋯⋯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強調巴勒斯坦人民有權對「以色列定居者和佔領軍的恐怖主義行為」進行自衛,可西方是否聽得見這樣的吶喊?更是否有過反思,其實如今的以巴衝突都是美國一手造成的!

猶太人在這片土地確實已有超過3000多年歷史。1897年,成立於瑞士巴塞爾的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就曾多次請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定居點。由於奧斯曼土耳其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趁機要求協約國允許他們於奧斯曼帝國滅亡之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英國人向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為首的猶太金融家們許諾幫助其復國,完全是想從猶太金融家那裏獲得戰爭融資,以支持英國在一戰中獲勝。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黑暗的階段,為了獲得更多猶太金融家的支持,1917年11月2日,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勳爵(Arthur James Balfour),代表英國政府寫信給好友羅斯柴爾德勳爵(猶太復國主義聯盟由羅斯柴爾德建立),宣稱

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並為達到此目的而竭盡全力。但不言而喻,不能做任何有損於巴勒斯坦現存的非猶太人社會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的事情。如果你能把這一聲明轉告猶太復國主義聯盟,我將不勝感激。

這個被稱作《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的信件,顯然和之前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秘密條約相衝突。但這阻止不了在英國的支持下,猶太復國主義者不顧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採取政治、外交、財政以及軍事手段,強行組織猶太人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區移民。

以巴衝突:以色列持續空襲加沙,圖為2023年10月14日在加沙地帶,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抱着兩名小女孩(Reuters)

戰後,法國託管了敘利亞,英國除了保護國埃及外還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意大利則分得多德卡尼斯群島,希臘獲得了愛琴海上的幾座島嶼、東色雷斯以及對士麥那地區的五年管轄權。一戰後的列強分贓,和之前英國人給阿拉伯人的承諾及協約國公開聲明的民族自決原則完全相反,這讓阿拉伯人無比氣惱,中東地區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武裝抵抗浪潮,阿拉伯民族抵抗運動開始爆發。

經過數年鬥爭和妥協,英國和法國逐漸恢復了託管的秩序,同時也允許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權,這種相對不穩定的和平狀態一直得以維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不過,巴勒斯坦的情況與中東其它地方完全不同,因為英國之前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承諾要兑現。根據託管條款第六條的規定,英國人要為猶太人遷移提供方便和支持,並鼓勵猶太人秘密移居該地區。但同一條款中還有另一條事後看起來自相矛盾的規定,「居民中其他幾部分人的權利和地位」將受到保護。顯然,英國人的如意算盤是,猶太人的遷移人口永遠也不會達到侵害阿拉伯人「權利和地位」的程度,一切都在英國人的掌控之中。

但是,英國人的如意算盤被希特拉所打破。1933年,希特拉上台後展開一系列排猶政策,希特拉瘋狂的滅猶政策加快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發展。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從1932年的9553人快速發展到1933年的30327人,到了1934年和1935年,移民人數更是高達42359人和61854人。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總人數也從1919年的65,000人猛增至1939年的45萬人。短期內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徹底打破了之前猶太人緩慢移民時的平衡,也使得之前一度歡迎有錢、有活力、有技術的猶太人的阿拉伯人,開始對這一情況進行激烈反擊。

↓點擊睇片三分鐘看懂:以巴百年衝突之間 兩國方案的失敗↓

阿拉伯人認為,《貝爾福宣言》背叛了此前英國人對阿拉伯人的承諾,他們也沒有任何理由為西方國家的排猶政策埋單,更不應該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家園。在這種大背景下,巴勒斯坦成了英帝國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三方力量的博弈場,也成了中東火藥桶的引信。

一戰之後,大量猶太金融家移民美國,定居在美國的猶太人達數百萬人,猶太人和美國的關係逐漸密切。二戰期間,為了擴大美國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並排擠英國的影響,美國大力扶持猶太復國主義。1943—1945年間,美國國會通過了贊成在巴勒斯坦無限制移民和建立猶太國家的決議和宣言,這更加深了阿以矛盾。

二戰後,在猶太復國主義的遊說和地緣利益的促使下,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1945年8月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託管地。剛剛成立不足半年的阿拉伯聯盟(下稱阿盟)立即表示強烈反對。但是,由美國一手操控的聯合國大會還是在1947年11月29日投票通過了將被託管的巴勒斯坦一分為二。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根據這一劃分宣佈建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美國立即承認了以色列並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第二天,阿盟國家相繼進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因此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以獲得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勝利告終。此時,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冷戰已經開始,失敗後的阿盟自然與美以的敵人前蘇聯靠近,中東地區就此成為美蘇東西方冷戰的前沿。在這種大背景下,爆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美蘇在這場戰爭中全部捲入。

到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由於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極為有力,而前蘇聯對阿盟的支持則非常不力,這使得阿盟自此開始疏遠前蘇聯。第四次中東戰爭阿盟幾乎取得勝利,但戰場策略的選擇和以色列背後美國綜合實力的對比,使得阿盟最後依然失敗。這次失敗與以往3次都有不同,它使得部分阿盟國家、以色列和美國開始尋找互相妥協之路。也正是這種妥協之路,使得阿拉伯國家自此開始走向分裂。

正是由於阿盟的分裂以及阿拉伯國家與前蘇聯的疏遠,使得蘇聯最後為了地緣利益不得不發動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1982年,以色列借阿盟分裂之機,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國扶持的巴列維王朝覆滅。1980年,在阿盟遜尼派國家和美國的支持下,又爆發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兩伊戰爭。這之後由於進一步的地緣因素,在兩伊戰爭後又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入侵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較大規模的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就成為美國在中東乃至全球最忠實的代理人,而美國則為以色列提供了充分的軍事、政治、外交扶持。至今,中東仍是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最敏感的地區,是世界大國角力的焦點區域,其中地緣政治依然是最主要因素之一。

圖為2023年10月15日,美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左)會面。(Saudi Press Agency via Reuters)

就以巴問題來說,既有歷史遺留,又有「黑手」搞三搞四。事實上就是不積極推動「兩國方案」,嚴厲打擊極端右翼猶太人,根本不可能改變當地的局面。而最大的障礙就是美國。自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以來,美國口頭上就說支持將「兩國方案」作為以巴和平「方向之一」。但事實是,美國自1959年開始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客觀上協助以方侵吞巴人土地。2017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公然宣稱,「兩國方案」不是解決以巴問題的唯一方法,只要以巴雙方「願意」,美國會支持「一國方案」,即以巴「合併」。同年12月,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啟動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縱然,布林肯還在滿嘴說著「支持兩國方案解決以巴問題」,但可以說,美國根本上就沒有真的想推行「兩國方案」。

曾出任以色列總理十多年的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擴大猶太殖民區的主要推手。(Reuters)

是啊,巴勒斯坦人民有權對「以色列定居者和佔領軍的恐怖主義行為」進行自衛。哈馬斯的武裝行動,固然殘忍,但是否簡單地將其定義為「恐怖襲擊」?從哈馬斯角度來看,他們對以色列的還擊並非出於復仇,而是為了尋求公正回應。將哈馬斯行動單純稱為「恐怖襲擊」存在着雙重標準。哈馬斯的行動是恐怖襲擊,那以色列對加沙圍城不是恐怖主義嗎?我們不能忽視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和正義訴求。

要對國際衝突保持深思熟慮的立場,特別關注到在這場戰爭和衝突中,最常受傷害的是無辜的平民。對待任何衝突,都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應該深入探索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就如同烏克蘭戰爭如果僅僅侷限在俄羅斯的侵略,而不去看前因後果,那也是顛倒是非,不分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