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養老樂園 人口少過逸東邨 面積超中文大學6倍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80歲的你,到時候會在哪裏?會過着怎樣的生活?香港人平均壽命全球最長,然而他們對於晚年的生活,卻又擔憂多於期待。全球老齡人口愈來愈多,據聯合國數字顯示,2009年發達地區的老人已達整體人口兩成,人數遠超兒童,而眾多地區之中,亞洲是老人比例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在銀髮蒼蒼的時代,「令老人活得好」是必須正視的議題。歐美及日本等地為配合這股銀髮潮,已出現不少「養老村」,示範銀髮生活亦可以五光十色。

現時拉古納伍茲村內有1.8萬名居民,人口少於香港逸東邨的規模,然而幅員約8平方公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6倍以上,居住環境寬廣怡人。

說起晚年,大家或會不期然想起老人院慘白的燈光、清淡單調的飲食和冷冰冰的鐵架床,加上香港近年頻爆老人院醜聞,令人憂心。然而,不住老人院,又擔憂老人起居缺人照顧;聘請家傭居家養老,又怕老人孤獨。要幸福養老,還有什麼選擇?

從美國拉古納海灘駕車10分鐘,途中沿經優雅的小屋、修整得宜的的草坪,迎風而來是加州的怡人氣候和陽光氣息,拉古納伍茲村(Laguna Woods Village)就坐落城市之中,是美國最大的養老村。村內設施一應俱全,醫院、店舖、祈禱室等都相當方便,甚至有屬於自己的高爾夫球場。

活到老運動到老,養老村中有不少健身中心。(Getty Images)

退而不休 老得有態度

現時拉古納伍茲村內有1.8萬名居民,人口少於香港逸東邨的規模,然而幅員約8平方公里,是香港中文大學的6倍以上,居住環境寬廣怡人。

裏面村民全屬55歲或以上,尋找活躍繽紛的退休生活,老人村的網站如此介紹:「這不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建立生活態度的機會,一個讓人從職場順利過渡至活躍退休的理想環境。」

1991年聯合國訂立《聯合國老年人原則》,其中提出五大重點,包括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充實及尊嚴。然而,活在老人院,不但處處受人限制,亦不能自由行動,私人空間亦缺乏。除了得到照顧及身旁的院友外,老人的活動空間都相對受限制;參與社會事務、不斷進修自我充實等基本問題,亦多被忽略。相反,拉古納伍茲村則符合以上條件,居於其中的老人都活力充沛。

美國的長者有不少到了退休年齡,子女開始遷出,留下偌大的房子讓兩老居住。然而長者並不需要如此大的活動空間,既要耗費更多電力能源,亦要更多心神打理花園及整理家居,因此不少長者都希望更換個小一點的住所,同時能擁有更緊密的鄰里關係和社交圈子。

自1964年起,10個家庭住進了拉古納伍茲村,建立起自己的小社區。1966年,當地雜誌《Practical Builder》如此描述:「沒有建築物或生活設備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但沒有其他地方會結集一起並如此完善。重點不在房屋,而是在人。」居民以名字相稱,社區快速增長,商舖進駐,設施愈來愈完善。

在美國拉古納伍茲村,老人在興趣小組中聚首一堂,樂也融融。(Getty Images)

自成一角 獨立生活

養老村的概念是特別為長者設計建造自給自足的社區,並以不同類別的方式,包括租借及置業,讓他們老有所居。在拉古納伍茲村,居民可以選擇住單棟房屋、合作式公寓及大樓。長者根據自己的能力及需要揀選,各有優點,例如居於合作式公寓則可與人分擔屋內外的維修管理,而居於大樓則適合不甘寂寞的居民。然而選擇哪一種也好,長者亦可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讓老人可獨立生活。

在村內的老人可參與各種俱樂部和興趣班,生活從不沉悶。在村內奉行的是分享成本的概念,令村民可以享有度假村般的生活模式,想參與活動、使用設施,所需價錢亦遠比外間廉宜。村內還設有康樂部門負責安排不同活動供居民參與,另外還有大大小小逾250個社區俱樂部及組織。劇院、會議室、桌球室、游泳池,甚至馬術中心都一應俱全。這些硬件設備為居民提供場所結識朋友、組織活動,令老人退而不休。

在老人村內照顧自不或缺,除了醫院就近外,還有全職的木匠、水喉匠、髹漆師傅及花王團隊,為居民處理生活瑣事及家居整修。大量運動設備亦令老人有充分的機會活動身子,讓他們身體強健。Ida今年剛滿90歲,精神飽滿的她充滿活力,身上穿着粉紅T恤,上面寫着「我用了90年,才有這麼好看」。她與數名朋友參加村內的九旬老友記聚會,「住在這裏非常快樂,我自1989年就是拉古納伍茲村的居民。」

拉古納伍茲村中有自己的高爾夫球場,不少居民都練得一手好球技。(Getty Images)

投身興趣 開展第二人生

人到退休,多出的時間可用於自我充實,以往沒機會做到的都可以做到。村內的會所有開設不同的興趣班,然而當香港社區中心的老人在學串珠時,拉古納伍茲村的老人卻在舞弄錘子、火槍、金屬切割打磨等,造出令人驚奇的精緻首飾作品。

Yvonne退休後成為村民,方有機會實踐一直的夢想,學習專業的珠寶製作技術,現在已懂得結合銀及琺瑯技術,混合成具設計感的飾物,是班上公認的「大師」。年老能力不一定衰退,班上最老學員Blanche已有99歲,仍精神奕奕、幹勁十足。退休後,第二人生才正式開始。

養老村的概念不是歐美獨有,本港就近地區如日本及台灣亦有類似設計。以日本橫濱的太陽城(SunCity)老年公寓為例,村內以自然的草坡園景為特色,適當的梯級讓健康的老人可鍛煉運動,平坦的庭園和微迴的小路,讓坐在輪椅上亦可享四逛的樂趣,還有小橋流水及汀步石,老人和兒孫可一同遊玩。此外,台灣亦有長庚養生文化村,着重老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及社區連結,為老人提供照顧之餘,亦有大量興趣小組任君選擇。

這種居家養老的概念,能鼓勵長者在安全的環境中獨立生活,除了可紓緩安老院舍宿位緊張,減輕政府福利負擔,對長者而言亦可有更多自由及私隱,有自己的固定居所及鄰居間的社交圈子,有利享受退休生活,並減慢機能及認知能力退化速度。

現時在香港,比較接近外國養老村概念的,可說是房協提供的長者住屋項目將軍澳樂頤居、牛頭角彩頤居,以及北角雋悅,住客有私人單位之餘,亦有附屬安老院、會所、物理治療室、按摩浴池等。然而,這些長者屋宿位有限,三個屋苑合共只能提供約千個單位,費用亦相當高昂,一筆過繳付租住權,最少要約45萬港元,最貴可高達二千萬,被譏為「富貴長者屋」。

長者以橋牌活動腦筋,減緩老化。(Getty Images)

居家養老 照顧者走入社區

要住在社區中,雖然亦可居家養老,更可延續以往的社交網絡,但實際的考量亦不得不察。長者多有長期病在身,健康問題令他們的確需要特別照顧或長期監察,而長者老伴過世、子女遷出,亦會導致獨居老人的現象出現,從而衍生出不少身體及心理問題要關顧。因此,居家養老並不純粹關乎提供居所,亦要配合社區照顧等政策配合。

要令老人在社區中得到照顧,可以社區中心及社區網絡配合。香港的社區中心則為老人提供聚腳點、興趣小組及基本日間看護,日間護理中心則提供更貼身的照顧,適合身體機能中度至嚴重缺損,及有認知障礙的老人使用。另外上門服務如專業護理、家務助理、緊急救援等支援,亦可助老人解決生活及安全問題。

以日本為例,則着重老人的介護預防工作,包括防跌倒講座、失智照顧訓練等,同時鼓勵長者參與社區活動,具配合短期託管、日間照顧、居家計劃等,實施居家養老。為關顧獨居老人,日本更建立社區獨居老人地圖及資料庫,令其緊急服務、資源調配等更完善。

研究指出,孤獨會導致老人的精神衰退及提高死亡率,因此保持社區內的年輕人比例非常重要,既可為老人加添活力,同時不會脫離社會太遠。
隨着社會轉變,核心家庭取代傳統大家族,子女長大後多會搬離舊居,長者照顧亦開始落於社會之上。(路透社)

新同居生活 老幼互惠

除此之外,老人獨居家中,心理問題亦需要正視。研究指出,孤獨會導致老人的精神衰退及提高死亡率,因此保持社區內的年輕人比例非常重要,既可為老人加添活力,同時不會脫離社會太遠。為增加年輕人與長者同住動力,不少地區會為年輕人提供租金優惠,如日本、歐洲亦有類似計劃。而成效又如何?以荷蘭為例,當地有老人院直接推出跨代免租計劃,免費提供宿位,供年輕人入住,入住者則需參與義工活動作代價。

「不要令老人與外界隔離,這點很重要。」塞吉斯(Gea Sijpkes)是荷蘭馬尼塔斯退休之家的主管,他表示老人與年輕人互惠互利、相處甚歡:「有一些年輕人在屋子裏,可令馬尼塔斯成為最溫暖、最美好的家,而每個需要關懷的人都希望在這兒生活。」院內的對話亦逐漸由這兒痛、那兒痛,轉成了某個大學生換了新女友,今夜又會不會來。

在日本,喪妻多年的八旬老人山本幸雄亦參與了老幼同住計劃,與福井大學二年級學生近藤秀佑開始同一屋簷下的日子。年輕人在冬天助老人鏟雪,同時其租金亦幫補了老人的收入來源,而兩人經常一同用餐,亦增添了感情,山本直言「覺得鼓舞」。

要老人活得好,並不是金錢補助就能解決,而除了健康支援外,心理質素、社會參與等亦直接關乎晚年幸福。除了老人院舍,無病無痛、長居於家中的老人亦應得到社區支援,然而人才培訓、資源、建設等又如何配合,則需要全面規劃的相關政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