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振江:宜善用法定權力加快發展北都 冀著手理順換樓鏈

撰文:蔡偉南
出版:更新:

香港長期面對房屋供應短缺問題,上屆政府提出兩大長遠發展項目,包括《明日大嶼願景》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開拓全新的土地來源。高力香港董事總經理劉振江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上述兩項大型長遠計劃並非上屆政府憑空想像而來,而是經過數十年社會討論,有實在基礎的成果。他個人預計,無需填海造地的北部都會區將會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政府宜好好運用收地的法定權力,加快發展。同時,他又期望政府深度思考社會發展,「我地唔係淨係要住宅樓,不要把問題簡單化。」

明日大嶼、北都發展非林鄭月娥憑空想像

高力香港董事總經理、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劉振江認為,要評論上述兩項大型長遠發展項目,必需先由過去的討論成果說起,他指,《明日大嶼願景》並非前特首林鄭月娥憑空想像的計劃,而是一項有基礎的研究,社會上部分人士早在五十年前已注意到大嶼山一帶海域適合填海,直至2007年規劃署及發展局推出《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當時已有相關的論述,至2015年則再推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稱「2030+」),並以「東大嶼都會」來發展,初步計劃發展1,000公頃用地。

高力劉振江指,中部水域填海尚有基建、道路等問題要克服,不確定性相當大。(廖雁雄攝)

林鄭月娥時任特首時,曾指「1,000公頃唔夠」,故突然變為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劉振江指,「由於當時反對得好勁,𠵱家又變回1,000公頃可以先行,即變回『2030+』嘅情況。」

至於北部都會區,劉振江指「同樣唔係突然爆出嚟」,早在「2030+」已有概念發展粉嶺、古洞、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界北等數個地區,「北部都會區只係把以上發展區概括埋一齊,然後再加入與深圳政府商討發展嘅落馬洲河套區。」

克服基建等 明日大嶼不確定性相當大

劉振江提到,「2030+」提及北部都會區有兩條東西走廊,包括連接各大學(理大、中大、科大)的智識走廊及西面的物流走廊,「𠵱家睇到北部都會區係綜合以上基因,再加上周邊其餘空間地方,匯聚埋一齊嘅計劃,非憑空創造出來」。

目前,中部水域填海研究仍在進行中,還需至少兩年至三年時間才完成研究,隨後再展開評估成效,期間需要上立法會取得撥款才可進行填海,劉振江指,相關的基礎建設、鐵路、道路、排污、排水等也一一要克服,故《明日大嶼願景》的不確定性相當大。

劉振江:加快發展北都 應善用法定權力收地

現時各界的焦點已轉移至北部都會區,劉振江指,北部都會區無須填海,本身已有規劃,包括正在興建中的鐵路網絡(北環綫),同時具備完善公路網絡,未來更會有鐵路延線增加與內地的連接,換言之,只需加強現有土地交通網絡即可作發展,技術成份比較低,相對填海較快捷。

不過,發展區內的土地面對大量地權問題,劉振江認為,「最多都係收地,只要政府好好運用收地的法定權力,賠償給受影響人士就搞掂,故需要加快發展。」他續指,過去二十至三十年、北部都會區概念出現前,已不少發展商吸納區內的土地儲備,他們一直也在新界尋找發展的可能性,相信北都的私人市場參與程度、甚至是成功可能性也是較高。

劉振江曾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廖雁雄攝)

社區規劃欠理想 不應把土地問題簡單化

新一屆政府提出「以結果為目標」,解決社會問題,劉振江期望新班子可以更有為、更有效率,而且應好好善用極之高效的私人市場力量,相信不僅是土地房屋建設,以至年輕人創業、學童教育、安老服務也必定有明顯的提升。

他又認為,目前全港各個社區發展也有不合理的規劃,情況欠理想,他舉例,如不少學童需要跨區上學,質疑規劃上未有慮及學童上學與居住地點的關係;又如長者所居住的安老院一般設於市區舊樓基座,位置欠理想,「純粹間個床位出嚟,空氣、陽光及活動空間亦唔理想,係咪應該提供休憩空間?樓下起個大公園畀佢地晨運行下,而唔係只係俾個床位佢地瞓就算?」他期望政府未來可深度思考上述問題,「我地唔係淨係要住宅樓(供應),不要把(土地)問題簡單化。」

對於港人置業上車難,劉振江認為,若單靠新盤供應來應付大眾的住屋需求,並不理想,現時本港的置業階梯流轉不暢順,他期望新政府站穩陣腳後,可重新審視樓市政策,理順換樓鏈,尋找方法激活二手單位流轉量,此舉甚或比新樓供應更為重要。

他認為香港並不欠缺細單位,「但要諗下點樣令到二手市場百萬伙私樓單位流轉得好啲,如果住開300呎單位,可搬到去400呎二手樓,或者由400呎搬去600呎,大家咪開心啲、幸福感多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