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深圳封控區過百名女義工參與抗疫 頻繁往返樓宇間運送物資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深圳市連日新增多宗確診病例,大部分來自福田區,多個小區需要實施封控。除了一眾醫護人員日夜照料患者,大批義工亦協助運送物資,確保留家的市民生活正常。
《南方都市報》報道,在福田區的沙頭街道,就有超過14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女義工留守抗疫前線,為市民服務。

00後女生一人手拎兩大袋物資來回跑

現年21歲的陳小芳,是萬物梁行深圳國際創新谷的會務員。2月28日,她聽聞沙頭街道需要支援,於是連夜收拾好行李到前線抗疫。目前,她是上沙龍秋村一巷七號的「守樓長」,一個人負責為23戶的居民提供服務。

陳小芳介紹,每天早上8時就要到達崗位,一直堅守到晚上10時,期間只有中午和下午的吃飯時間才能稍作休息;有時領取物資沒有手推車,她便一人手拎兩大袋,來回跑幾次。

由於她戴了防疫頭套,有時候會聽不清居民的聲音,她只能大聲說話,請居民有序地下樓領取物資,「我們不方便脫下口罩喝水,所以嗓子一直是很乾的狀態,然後頭髮也好幾天沒洗」。雖然在抗疫過程遭遇不少困難,但她將居民的鼓勵化作力量,「大家在群裏像接龍一樣,一直對我們說辛苦了,非常感謝,我真的有被他們所觸動到」。

陳小芳是上沙龍秋村一巷七號的「守樓長」。(南方都市報)

90後女生手拎蔬菜頻繁往返樓宇之間

3月1日凌晨,去年曾參與過支援抗疫前線的萬物雲佛山代表處的90後女生黃依斯,坐上前往深圳沙頭街道支援的巴士。在執行抗疫工作任務時,包括黃依斯在內的10名女生負責為居民配送生活用品。由於擔心蔬菜長時間暴晒會不新鮮,她們都加快腳步頻繁往返於樓宇之間。

黃依斯憶述,白天只要跑幾趟,她的護目鏡就會因汗水和身上的熱氣起霧;有時即便過了中午,她們因為要為居民送飯,也顧不上自己吃飯;有次工作到凌晨,但翌日早上8時依然精神煥發的出現在集合場地。

黃依斯與其他義工為居民送物資。(南方都市報)

80後媽媽瞞家人到前線抗疫

現年32歲的熊文君是萬物雲深圳代表處人力資源部的員工。2月25日,她統籌帶領第一批義工前往沙頭街道支援,至今已經支援12天。

熊文君原本在天安社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擔任數據統計員,為確保所有住戶每日核酸排查,數據組需要每天錄入2萬餘人信息,從早上7時一直工作至晚上12時。3月3日,她加入上沙社區的義工隊伍中,成為後勤保障組的其中一員,為前線的醫護人員及義工發放物資、消毒衣物。

熊文君在天安社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做數據分析工作。(南方都市報)

她表示,大多數義工都是二十幾歲出頭的年輕人,「看著大家每天在抗疫工作中忙碌的身影,經常忍不住鼻頭一酸」,她作為一眾義工的大姐姐及後勤組,「我就希望盡我的力量保障這些志願者們在防控一線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

熊文君透露,由於怕家人擔人,她一開始是聲稱要出差幾天,「但是我老公是知道的,他很理解我,一再叮囑我要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每天給他報平安」。由於深圳疫情愈趨嚴重,家人最終在朋友圈上得知她做義工,「兒子給我打電話說媽媽你真厲害,媽媽辛苦了。聽到他的聲音心裡又感動又自責,他很懂事,這麼小能理解志願者工作的辛苦和付出,我為他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