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產業升級 成港專業人士新藍海 林健鋒︰發展空間大很多!

撰文:胡學能
出版:更新:

講起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相對「不起眼」,但其涵蓋法律、會計、核數,以至建築及工程等多個範疇,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合共僱用55.1萬人,佔本港GDP約12%。本港經濟遇瓶頸說了許多年,雖然不少專業人士仍「搵到食」,但行業增長空間未必如昔,港府近年力倡港人北上發展,特別是大灣區各城市,它們是否新的「藍海」?

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佔香港GDP近12%。(香港01製圖)

陸港兩地經濟逐漸融合,港人北上發展時有聽聞,官方近年也加碼推出相關措施,例如去年11月內地與香港簽署協議,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CEPA)服務貿易協議》,進一步降低香港企業和專業人士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檻,包括金融、法律、建築及相關工程等服務領域,並讓更多香港專業人士可在內地取得執業資格。到了今年11月,特首於《施政報告》中再提及,與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後,雙方同意要大力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教育、人才培訓和青年交流等工作。

事實上,大灣區成為近年「熱詞」,由工商界到專業人士都思考如何北上淘金。香港總商會立法會代表林健鋒可謂到大灣區發展的先鋒,早於1979年已到東莞投資辦玩具廠,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港商。他接受《香港01》專訪,回想自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內地公司談內銷合約,到最終簽約當天,堆疊的文件高到看不見對面,「簽了三、四百份合同(文件),其實是(同)一份合同,但要簽去派發予不同部門。」他笑言,「簽到手都麻痹」,自己聘用香港的會計師、律師,內地一方則用內地的會計師及律師,但整體專業人才仍然缺乏。

時移世易,大灣區的建設目標已由「世界工廠」變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聚焦金融、科技等高增值行業。去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便提到,把大灣區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和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數字經濟迅速增長,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倡灣區單一通行證  由金融帶動

在林健鋒眼中,當年港商開廠的落腳地,已變成專業人士北上的藍海。他指出,宏觀而言,未來內地發展集中於三個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其中大灣區發展最快,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及人才庫,有條件幫助推動整個區的發展。以本港最擅長的金融業為例,林健鋒所屬的政黨經民聯早前提出,參考歐盟「單一通行證」制度,設立由三地政府組成的大灣區金融事務委員會及「單一通行證」管理機構,並制定章程,以簡化跨境業務重新申請各類牌照的複雜流程。他認為,大灣區發展最重要是「錢通」,「單一通行證」制度一旦落實,金融機構能在區內城市自由做生意,包括證券、保險等,當中涉及的法律、會計事項,都會利好相關專業界別人士。「國內一個地區三個制度,我不期望所有項目立刻打通,但起碼有一部份慢慢來。」

林健鋒認為,內地雖有大量精通英語的專業人才,但企業仍需香港的專業人員,因看中港人思維與世界接軌,「香港律師又好,測量師又好,在全世界許多分公司工作,較具國際視野,這是香港的優勢。」話雖如此,本港早於2003年已簽署CEPA,對香港擴大服務貿易市場准入,涉及行業包括會計、管理諮詢、會展、建築及房地產等,但至今反應一般,更有北上執業門檻高、內地薪酬差、文化差異大等批評。面對此現象,該如何解決?林健鋒認為年輕專業人士應先開放胸懷,放下成見:「到內地發展就不要想太多其他事,過去幾年,好多(社會討論)說上去會被『拐帶』、『送中』,什麼私隱都沒有,我們北上了那麼多年,覺得上面好開放,透明度高。」

他分享一次率大學生團考察內地港資工廠並與官員交流的經驗,學生都很開心,「他們發現,對內地許多情況都不清楚,就來問我,甚至談論《基本法》。大灣區有很多機會,你一定要去睇睇,親身了解。」

CEPA《修訂協議》中有關服務業的部份開放措施。(香港01製圖)

青年人生路不熟  需要有指引

除了心態,實質措施亦不可少。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涉及多個行業,當中的專業服務便包括法律服務、會計服務、核數服務、建築及工程、技術測試及分析、科研及發展、管理及顧問活動、資訊科技相關服務、廣告、專門設計等,就業人口涉22.77萬。各行各業普遍面對一個同樣問題─人生路不熟。林健鋒直言,需要政府協助他們找到「盲公竹」,他建議設立大灣區專業服務中心,為有意到大灣區甚至內地其他地方發展的人提供法律諮詢、會計、測量、環保、仲裁等服務,內地政府及香港政府同在中心設辦公室,提供協助。

他續稱,許多界別的專業人士已看準機會北上,但仍受制於資格未能互認。「你看看現時內地的大廈,很多都聘用世界頂尖建築師,但他們在內地也要配合當地的專業人才,因為他們不能簽則。其實專業界人士已看準機會北上了⋯⋯我們向內地爭取互認好多年了,但如何做到我們的倡議,如大灣區一證通行,就有很多事項要坐下來慢慢討論。」

以法律行業為例,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律師黃英豪向《香港01》表示,香港律師若要在內地執業,就要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即使是內地讀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平均的通過率也僅約14%,港人報考就更難,「以去年為例,香港考區共有526人報名,其中15人及格,通過率僅2.8%」。香港和內地份屬不同法律體系,故他認為兩地法律從業員直接互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應有認證的程序,「只是這個程序不能搞得太複雜」。

黃英豪補充,香港法律服務競爭激烈,幾乎所有普通法地區的律師都可來港執業,加上每年有大批畢業生,市場已飽和。但隨着內地經濟的發展和雙循環格局形成,不少內地大企業都考慮聘請從香港到內地發展的律師,或聘請香港的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以協助提升內地員工的法律素養及依法合規辦事的精神、了解海外環境及滿足業務需要。他期望,內地司法部近月公布明年1月首次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能為北上執業認證問題打開缺口。

不擔心競爭︰能者居之

毋庸置疑,相關政策正在拆牆鬆綁,林健鋒預期,內地經濟持續發展,北上專業人士的發展空間巨大,即使初期薪酬或較香港低,「但他們也應想想,在內地屋租平香港好多,飲食亦是,發展空間亦大很多。我有公司在內地經營,亦都認識一些港人,做了不久被大公司挖角,有些港人北上於會計事務所任職,最終做到大公司的CFO (首席財務官),你要如此想才行。」

陸港經濟互聯互通,人才交流加深,社會不時有輿論擔憂內地人才競爭,搶港人飯碗。資料顯示,2017至2019年,入境處就「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共批准4.02萬宗簽證個案。但林健鋒明言不擔心競爭,「最叻的人上到高層位置,才是最好的競爭,這些位置不一定要香港人擔任,以前在香港做到最高的位置,全部都是外國人,現在則是能者居之。」

與此同時,本地政局不穩,社會亦關注專業人士移民離港情況,去年警方接獲33,252宗俗稱「良民證」的無犯罪記錄證明書申請,按年急增41%。林健鋒則認為,香港人才若移民很可惜,但也有人不斷觀望着大灣區發展機會而希望來香港。他認為,專業人士毋須固執地只留在香港發展事業,「如果做井底之蛙,今日你仍搵到食,但你想像一下哪裏發展空間大?起碼即使不在大灣區發展,你都要知他人正做什麼!」

上文刊登於第24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8日)《大灣區產業升級 成港專業人士新藍海 林健鋒︰發展空間大很多!》。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撕裂、動盪、疫情、衰退⋯⋯香港人累了

港府防疫失能 袁國勇也累了

教育界爭議不斷 動盪過後走向何方

疫情下三度停課 雙職家庭倍辛酸

【上樓.寄生族】首爾樓價升幅冠全球 房地產市場亂象頻生

疫中溯流追源 歐洲人在孤絕中過聖誕

知名漢學家傅高義逝世 拋開西方偏見,平實看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