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港股曾日獻9億印花稅 金融泵水構想 財赤迎刃解?
港府千億財赤的警鐘,早惹全城嘩然,開源節流,無疑成為呼聲所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的稅收貢獻,不容小覷,經《香港01》估算,2024財年的股票印花稅可超過530億元,按年升約兩成。
港股成交潛能無限,上周二(18日)224億北水南下掃貨,創4年來單日最多。回顧去年9月底內地救市,港股單日成交額,連破千億關口,飆至6200億元新高。若可維持全年,則僅股票印花稅,就可貢獻超過2,264億元,千億財赤或將「不足掛齒」。
不過,下調乃至取消股票印花稅的倡議,業界亦多有提及。專家明言,需釐清削減稅率,不等於導致收入減少,且可配合對衍生工具等新徵印花稅,刺激股市交投,尤其是催生高頻交易,相信對於填補赤字,金融業「錢」景廣闊。
料24財年股票印花稅逾531億 按年增兩成
翻查歷年統計,印花稅收入對庫房貢獻,其實不少。2023至24財年,合計491.1億元,佔政府收入總額的8.9%。正如官方解釋,本地資產市場受壓,令樓市印花稅等減少,早在2021年,印花稅收入曾高達996.8億元,佔當年的14.4%。相當於短短兩年,印花稅收入已然「腰斬」。
不過,該項數字,其實包含了股市、樓市兩邊廂,單計股市,時下港股印花稅,買賣雙方仍需共同支付,根據每宗交易的金額,雙方各自繳納0.1%。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時亦曾明言,港府目前沒有取消股票印花稅的打算。
本港財政年度為每年4月至次年3月,通過港交所每月數據,本財年過去10個月,證券市場成交總額近29.3萬億。但需留意,目前牛熊證、衍生權證等產品,不計入徵收範圍,因此平均只有約76.1%的交易額,來自可貢獻印花稅的股份交易,約為22.1萬億元。
僅以此為基準,2024財年首十個月,已有442.8億元的股票印花稅進賬,由此推算,全年股票印花稅可有531.4億元。結合日均成交額,粗略計得,2023財年股票印花稅收入約441.6億元,對比2024財年,按年增幅約有20.3%。
值得一提的是,港府此前上調稅率,至買賣雙方各繳0.13%,直到2023年11月中,方降回0.1%,「還原」至2021年之前水平。這就意味著,23財年有約8個月時間,依照以0.13%徵稅。因此完全下調後的2024財年,收入還能錄得兩成漲幅,可謂表現不俗。
單日曾成交6200億破紀錄 維持全年足抵千億財赤
去年股票印花稅收入增加,其實有跡可循,成交額一路「過關斬將」,9月16日中秋前夕,因內地假期失北水,港股單日成交額縮至479.9億元的「冰點」。換言之,當日的印花稅收入只得0.7億元,若此僵局全年未破,則1年的股票印花稅收入將僅存175.1億元。
幸而柳暗花明,伴隨美國減息、內地官方出招救市,不足20日內,港股接連刷新單日4、5、6千億成交額的重要關口,飆至超過6,206.5億元的歷史新高,不僅令一眾投資者揚眉吐氣,亦是令港府賬面收入頗豐。
以10月8日巔峰市況計,逾6,200億元的成交額,一天就可貢獻9.4億元稅收,若一年約240個交易日,均可維持此水準,則全年股票印花稅將達2264.1億元,千億財赤,迎刃而解。
即便當日的「瘋狂」,部分源自假期後首日復市,北水蜂擁回歸,事實上就算無其加持,港股亦曾證明,交易能力不容小覷。10月2日,仍處內地國慶休市,大市就已創下4342.0億元的靚麗交易額,為歷來第四多,足見只要「有得賺」,外資同樣願意入市掃貨。
換言之,當日印花稅收入也可達6.6億元,維持全年,亦足有1584.0億元。且即便無法日日破頂,舊年10月作為去年成交最暢旺的單月,月內股份成交額也近4.1萬億元,維持此力度,則千億的赤字虧空,亦不過12個月的時間,便足以補齊。
專家點誤區:降稅率≠縮稅收 開源需謹慎
金融業創收的威力,可見一斑。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乏有市場觀點認為,可思考增設創收「功臣」金融類項目的稅項,如對於債券、衍生工具,乃至跨境理財通等新產品徵稅,為財政「泵水」。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指出,一年500億元的股票印花稅,固然可觀,但假設完全取消,也可用發債等方式彌補,且就債務佔GDP的比重而言,相信只會提升個位數百分點。因此儘管財赤與印花稅兩廂權衡,其仍更支持削減印花稅率,刺激市場流動性。
劉洋強調,市場需釐清一個誤區,印花稅稅率下降,不等於收入減少,若減稅刺激交投倍升,反而有助於補充收入。他解釋稱,港股流動性堪憂,目前每天有近三分之一的股票無交投,該比例遠高於滬深兩市,以及其他金融中心。
他尤為提醒稱,「開源是危險的」,低稅是香港的特色,「加一個新的稅,就開了一個口子,大家會浮想聯翩,是不是要加更多稅。加一點,收的錢可能不多,但是把大家都嚇跑了,得不償失。」
流動性更利創收 籲谷高頻交易
流動性的提升,除卻利好一般交易,劉洋特別提及,將有利谷催高頻交易(HFT),高頻交易可以通過演算法程式,於數秒之間,快速獲利,有利於顯著提高市場流動性。據其引述的高盛研究結果,全球股票總成交量中,演算法交易(AT)約佔 65%,而其在香港市場,只佔約10%。
而香港市場高頻交易落後的主要原因,就包括印花稅等交易成本高昂,以及費用結構複雜。例如,美國市場並不徵收股票印花稅,且對許多服務採取固定收費;而香港則多採用按比例費用,尤其不利於以科技股為代表的,大價股票交易,反而令交易額損失。
考慮新徵衍生工具印花稅 擴闊稅基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儘管業界一直都希望撤銷股票印花稅,增強國際競爭力,但財赤太過嚴重,平衡之下,可在減少股票印花稅的同時,重新徵收窩輪、牛熊證等衍生工具印花稅。
他解釋稱,衍生工具印花稅徵收比例,不似預期誇張,依該會統計,目前衍生權證及牛熊證的交易額,佔大市總額約10%。他建議,可由買賣雙方各付0.025%,相當於1萬元成交,單方僅收取2.5蚊,「對炒家而言,微不足道」。
至於其他的金融產品,跨境理財通等尚處起步吸客階段;ETF相當於已徵收過一次稅;債券本身法律定義複雜,普通的銀行貸款也算是債,因此均不適合再考慮收取印花稅。
不過,他也明言,香港的稅基過於狹窄,過往30年取消了太多類目,但過分依賴金融等單一行業,會產生集中性風險。他表示,開源節流的途徑其實很多,例如公務員人工「多到離嗮譜」、基建工程超支、社會福利開銷過大等事項,均可以思考縮減。
陳志華續指,結合衍生工具印花稅,可考慮將股票印花稅,改為買賣雙方各付0.0625%,則整體印花稅收入的縮減,將控制在約34%的水平。他形容稱,無論現貨或衍生工具,其實長遠目標都是逐步縮減印花稅,只是更宜徐徐圖之,希望不會對政府產生太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