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拆局|撇除發債回撥 下年度「真赤字」可逾2200億
【財政預算案2025/財政預算案/2元乘車優惠/公務員凍薪】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今日(26日)出爐,財赤問題成焦點之一。本港今個財年的赤字達872億元,較去年初公布預算案時所預測的481億元翻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原本在去年的預算案中預計,踏入今年4月開始的2025-26新財政年度,政府綜合帳目便回復收支平衡。但今日估算,要到2028-2029年度政府綜合帳目才恢復盈餘。
若不計及淨發債款項,以及防疫基金、種子基金回撥,本財政年度實際赤字已過2,000億元,而今年4月開始的2025-26新財政年度,實際赤字料更高達2,248億元,比今年更高。
兩招「粉飾」 實際赤字不跌反升
陳茂波預計,今個財政年度的赤字為872億元,下年度的赤字為670億元。但《預算案中期預測》顯示,如果不計淨發債,未來五年均是「見紅」。
以今個財政年度為例,收入包括1,079.4億元淨發債所得,以及約15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款項餘額。如果撇除這兩筆「收入」,本財政年度即2024-25年度,實際赤字高達2,101億元。
而今年4月開始的2025-26新財政年度,上述兩招繼續發揮「功效」。赤字估算原為670億元,如果不計及958.52億元淨發債所得,以及至把6個種子基金(只利用其投資收益應付開支的基金)未需動用的約620億元回撥到政府帳目,實際赤字高達2,248億元。可見,在開源節措施未完全發揮作用之前,下年度財赤較本年度更為嚴重。
港府基金近1800億 不排除再撥作「收入」
發債變收入,在未來五年將繼續。陳茂波明言,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的五年間,每年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發行債券合共約1,500億元至1,950億元,其中約56%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務再融資,換言之餘下44%為淨新增的債務金額,五年合共約3,843億元。
發債當收入恒常化之餘,基金回撥也是另一滅赤「武器」。消息人士指出,政府現時有42個在政府帳目外為特定目的設立基金,總結餘近1,800億元,除了逾10個有法例約束的基金,其餘基金未來有機會再回撥至政府帳目,現時作出全面檢視。
財政儲備僅夠政府8個月開支
政府加大發債規模,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而是用來應付增加的基建開支。《財政預算案》中表示,未來五年,由於北都等工程將陸續展開,基本工程開支由去年預計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加至未來平均每年約1,200億元,意味著累計基建開支將達6,000億元。
陳茂波預計,政府在上述兩個債券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將由現時的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令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的水平。另邊廂,截至今年三月底,本港財政儲備為6,473億元,預計下年度會進一步下降至只有5,803億元,僅維持港府8個月的開支,屬回歸以來前所未有。
25/26年度地價收入料僅210億 政府較以往「保守」
另外,財政赤字嚴重,地價收入減少是重要原因之一。賣地收入、印花稅及利得稅等向來是政府賴以生存的「金蛋」,但近十年來,印花稅和地價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約三成,最高達四成,但在2022年下降至22%,2023年更跌至12%。
陳茂波提到,本財政年度地價收入只有135億元,較原預算的330億元,大幅減少195億元。至於印花稅收入為580億元,也較原來預算低130億元。
而4月開始的新財政年度地價收入預計只有210億元,估算明顯較之前兩份預算案為低。政府消息人士指,2026至27年及之後年度主要以地價收入逐步增至本地生產總值2%推算,較過去二十年平均比率的3.3%低。
事實上過去兩個財政年度的實際地價收入均較預計低,本財政年度的地價收入只及預計的四成,前一個財政年度的地價收入員本估計高達850億元,結果收入只有194億元 。政府在地價收入估算明顯較以往「保守」。
對於政府調低地價收入預測數字,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為政府不是看淡後市,而是拉近現實情況,不希望讓社會感覺預算案與預測數字出現明顯落空、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