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北水壯大資本市場 港產基金:兩本土隱憂或窒礙港股

撰文:李思諾 許世豪
出版:更新:

回歸25周年,其中一個「亮麗」數字出現在港股市場。自1997年至今,該市場隨內地經濟持續發展而日益壯大,不論集資額,抑或成交量,增幅以倍數計!大正資本(Chartwell Capital)創辦人兼投資總監陳惠仁受訪時,亦對過去市場發展感驕傲,但他直言未來窒礙港股向前的,或許與兩大本土因素有關,倘不能打破格局,或令港股未來走勢「牛皮」!

香港回歸25年,資本市場有著翻天覆地改變,隨著香港與內地市場聯繫日益緊密,2007年市場港股憧憬「港股直通車」,讓內地人可直接購買港股,恒指一度衝上31958點。「直通車」雖最終未能成事,但2014、2016年分別開通「滬港通」及「深港通」,之後更擴展到「債券通」等的互聯互通措施,可算是「港股直通車」變奏版,助內地資金加速流入,1997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額僅逾150億元,到2021年成交金額已大增至1,667億元,升幅高達10倍。

阿里巴巴於2019年來港「第二上市」。(資料圖片)

來港上市企業 內地佔逾半

同樣,內地企業為吸引更多國際資金,亦積極來港上市,2018年港交所(0388)推行上市架構改革,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股,及未有營收的生物科技公司可在港上市,又為中概股打開「第二上市」之路,不少「明星」中概股,如阿里巴巴(9988)、百度(9888)、B站(9626)及快手(1024)等,均回歸本港上市。

資金需求加上政策帶動,香港成全球主要集資平台,據羅兵咸報告指出,港交所(0388)自2009年起,至今有7年高踞全球IPO集資額榜首;1997年至去年底,IPO集資金額已大增三倍,整體上市公司總市值於2021年底更達到42萬億港元,遠遠高於本港去年GDP 2.86萬億港元。

25年來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逾1,370家,佔上市企業總數逾五成三,佔總市值近七成八,可見內地經濟對本港資本市場有住重大影響,恒生指數公司亦因應改變,推出半世紀以來最大改革,將成份股數目大幅增加至80至100隻,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也適用。

恒指五大改革諮詢總結

兩大「本土」隱憂 阻礙港資本市場發展

大正資本創辦人兼投資總監陳惠仁接受《香港01》訪問時,回顧過去25年資本市場發展,他認為是值得驕傲的,但直言有兩大「本土」隱憂,或令港股未來走勢「牛皮」!

第一大問題正是與恒指公司有關。他指出,現時恒指成份股數目越加越多,指數將更難有升幅,貴為「代表」港股市場盛衰的指標,予人一個差的印象。他舉例,道指成份股有32隻,「要炒起道指都係買30隻,依家(恒指)有幾十隻要炒起。」更甚的是,不少成份股股份,往往處於股價高位時納入。

回顧過去25年資本市場發展,陳惠仁認為是值得驕傲。(資料圖片)

恒指公司欠策略 指數難有突破

翻查資料,2020年8月14日恒指公司宣布將阿里巴巴 (9988) 、小米 (1810) 及藥明生物 (2269) 納入恒生指數,當日股價分別為246.8元、15.34元及53.8元,截至周一(27日)收市,股價分別為118.1元(跌52%)、13.74元(跌10.4%)及76.65元(升42%)。

東方海外(0316)股價,亦由一年前的約150元,升至周一的222.6元,升幅逾4成8,惟恒指公司卻於今年6月中才宣布,將東方海外納入。

回歸25年主要經濟數據變化

雖說股份需符合市值、流通量等要求,達一定門檻才獲考慮,但以上股份均屬這兩年來,市場關注的股份,偏偏恒指公司卻於股價的高位才決定納入。《彭博》去年發表評論文章,指阿里巴巴納入成份股後,成為不少港股MPF的必然之選,打工仔變相「不情願」地買入該股而間接「損手」,直指阿里納入藍籌時機奇差(extraordinarily bad)。

陳惠仁亦質疑,恒指公司似乎欠缺策略,於「幾時入, 點樣入」 問題上欠透明度,亦由於在股份處高位時加入多隻股票,令市場資本規模大幅增加,指數難以突破過去的高位,「要指數升,差唔多係要見到大牛市先會出現。」

他笑言,不少基金經理及發行商,已改為參考或掛鉤MSCI 明晟旗下的「MSCI香港指數」,又或者其他相關指數,全因對方做得比恒指公司好,「有少少井底之蛙,恒生指數已經冇人睇,變咗做Trophy Index(榮譽指數)。」

(資料圖片)

本地公司故步自封 交投難振興

高位納入股票,無疑拖累恒指表現,但「原居民」亦又不爭氣。陳惠仁指,本港不少公司,過去25年來都久增長動力,「以前地產發展商會起樓、買樓,而家變晒收租佬,冇咗80、90年代嗰種動力,冇自強不息。炒嚟炒去都係炒收租概念,市脹率折讓,由五成折讓炒上七成,之後再跌落嚟,最估唔到反而領展﹙ 0823﹚增長動力,仲好過地產發展商。」

亦有部分市值較細的上市公司,上市多年來仍然是中小企,「呢十幾年來就安於現狀,派高息,收住七厘,八厘,好過癮。」他認為,香港變得有點「老馮」,失去創業家精神, 「有少少攤大手板,只要有(內地)人落嚟,我哋就有錢搵,有冇諗過變呢?又好似冇喎,坐喺度收錢,冇居安思危。」因此,港股每日逾千億的成交量,大部分落於藍籌股等首100隻股份身上,其他股份卻近乎死水。

他希望本港企業及政府,要思考如何去振興及提升中小企或初創市值,未來25年不要故步自封,雖然香港發展成熟,增長空間或許有限, 但可考慮以大灣區為切入點,提升增長空間。

至於另一個逆潮流而行的就是港府增加股份印花稅。他指在全球都提倡減印花稅的同時,香港卻倒行逆施,期望新一屆政府多就相關問題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