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股票印花稅一周年 適逢成交挫四成 業界力陳監管欠市場化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受新冠疫情影響,政府為開源決定於去年8月起,正式上調股票印花稅三成,買賣雙方各支付0.13%,估算可額外增加80億元收入。當時業界提出反對,直言是「殺雞取卵」;政府為政策護航,指香港沒有股息稅、資本增值稅,不認為投資者會轉到其他市場投資。

一年過去,據《香港01》統計,加稅後本港日均成交額按年跌近三成。背後原因有許多,但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加稅的舉動,只是近年政策欠靈活性、不夠市場化冰山一角例子,他們力陳當局強監管之痛,冀政府可以與時並進,勿令市場機遇流走。

一年過去,香港市場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在中美兩國關係持續轉差、內地疫情升溫、美聯儲加息,以至俄烏戰爭所引發的一連串問題,都影響著港股表現。今年3月恒指一度低見18235點,創十年新低。

受市場拖累,大市成交低迷,據港交所(0388)年報及網頁數據,去年上半年尚未上調股票印花稅,本港證券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882億元;今年上半年則下跌至1,367.7億元,跌幅逾兩成七,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日均成交額僅1,085億元,按月跌28%,去年同期則有1,843億元,按年大跌四成一,政府多收印花稅的如意算盤暫時「打得不響」。

今年上半年本港證券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367.7億元,跌幅逾兩成七。(資料圖片)

陳柏楠:炒家買賣金額縮最多五成

證券商協會主席陳柏楠接受《香港01》訪問坦言,港股成交減少受不同因素影響,但部分通過大手買賣﹑以賺取差價的炒家,正因為印花稅成本上升,大縮買賣金額三至五成。他指出,過去一眾炒家於股票市場買賣時「 賺一、兩格就走」,因此交易量可以好大,惟加印花稅後,成本上升加上市況低迷,炒家轉趨收斂,「轉身都轉唔到,唔止無利可圖,直頭係有風險!」

有專門為客戶提供投資方案、主打港美股市,惟不願透露姓名的本地基金經理亦向《香港01》稱,除了成交額大減外,不同對沖基金或共同基金,亦減少於港股進行其他類型的策略投資。

他解釋,基金不只是做一些「買賣股票升跌」的策略,亦包括於期貨市場進行對沖,惟加印花稅後,交易成本上升,相關投資策略減少,令市場效率大減,「好明顯睇到,舊年(底)開始, 期貨個Spread(差價)係闊咗,令有啲交易策略做唔到,我有時都(只係)喺美國做,雖然時間唔夾,但(人哋)市場深度夠......(加印花稅)長遠影響咗市場競爭力。」

業界指因印花稅成本上升,通過大手買賣以賺取差價的炒家,明顯減少操作。﹙資料圖片﹚

業界促監管思維「市場化」

印花稅可加可減,雖然重新削減、甚至取消股票印花稅,對刺激成交有作用,但不論是陳柏楠,抑或該基金經理皆認為,上調印花稅率背後反映的是當局管治思維不夠「市場化」,未能與時並進,以應對今天地緣政治緊張、逆全球化升溫的大局,他們擔心本應屬於香港的機遇,會流走到其他市場。

該基金經理解釋,在今天的大環境下世界競爭激烈,在政治及疫情影響下,香港定位暫時有不穩定性,如本港繼續「封關」下,外資減少在港的擴張步伐,「外資大行年初開始冇乜加過高層位。」

對此局面,當局仍「唔夠市場化,唔夠friendly」,他以本地電商友和(2347)上市為例。該股去年6月底,首次申請上市文件失效,於年底再遞交上市申請,到今年6月才可掛牌,「友和上年已經做緊roadshow(路演),但因為各種唔同嘅監管機構原因拖慢IPO。」

友和於今年六月正式上市,惟去年出現首次申請上市文件失效的情況。(資料圖片)

新股把關嚴 復牌要求極高

據《香港01》統計,上半年有27隻新股上市,當中5隻以介紹形式上市,新股集資額僅約181億元,按年大跌九成,為10年來最少。其中,本地公司僅佔兩宗。 陳柏楠進一步指出,「 呢幾年有幾多中、小型公司,一申請上市就開綠燈?唔會畀咁多問題你?獨角獸嚟上市,佢哋問嘅問題數目同深度係有分別。(呢幾年)有幾多中、小企上到市?又有幾多停咗牌嘅,又可以復牌?」

陳柏楠認為,當局除嚴格把關新股上市外,對公司復牌要求亦極高,「唔可以一本通書睇到老,疫情下有啲公司業務轉型,但業務性質唔同,你(港交所)又禁佢......咁做只會令中、小企公司上市、復牌無望。」翻查港交所數據,今年1月至今,單是主板及創業板,分別有17間及6間公司的上市地位,按照《上市規則》除牌程序予以取消,僅較新股上市數目少4間。

業界憂新加坡搶去本港機遇。(資料圖片)

憂新加坡搶去本港機遇

所有監管最終均涉及成本問題,該基金經理直言,「成本高,最終影響競爭力。」眼下,市場環境較以往差,或許令問題更加突出,他提到,業界仍要面對實名制、新的ESG披露等新措施,生意少了,但額外成本持續增加,「(推行新措施)時間上又係咪可行? 即係嗰句,你唔夠市場化囉,同競爭對手相差太遠。」

政府常言本港有背靠祖國的優勢,但他再以新加坡為例,「呢個咁強嘅對手,香港一收緊,新加坡就話『你過嚟啦』......虛擬貨幣香港有好多(監管)唔清晰,新加坡就張開雙手。」今年港交所推出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制度,目前有兩隻成功上市,「但你De-SPAC(併購)要求、程序,唔比一隻傳統IPO為低,咁點解要用?最後都係嗰個字—唔夠市場化,對市場機遇係有影響。」

翻查資料,新交所去年9月引入SPAC後,至今有7隻成功掛牌,相反香港年初至今,僅兩隻成功上市,另有10間仍正在等候上市。

有基金經理指,只要香港保持優勢,外資定會定重回市場,。(美聯社)

投資環境須更「百花齊放」

該基金經理更苦笑道,「呢個現實大家都睇到,你睇港交所﹙0388﹚股價都睇到啦。」他認為,香港需要提供一個更市場化、更靈活、更百花齊放的環境,去應對今天的局面,「 好似成日話公司喺香港開銀行戶口好難,但都咁多人過嚟, 就係因為你有機遇,依家賺錢機會少咗,你仲咁嘅態度?」

至於港股近日的低迷,他則認為只屬周期問題,「經濟周期唔同,環境唔同,睇企業都唔同,騰訊、亞馬遜呢啲,有時順周期,有時逆周期。」長遠而言,只要內地經濟仍有增長,而香港保持優勢,外資會定重回市場,「香港定位上,繼續係西方進入內地、或者(內地)走出去嘅窗口,之不過投資啲乜,同啲錢留喺邊度,係兩件事,國際環境改變,機構投資者同有錢人,都會想啲錢坐得分散啲,所以就算啲錢移咗去新加坡,若果香港有投資機會嘅話,都會投資返呢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