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足31年變「粥王」 海皇舵手日打三份工創業 「粥不只是早餐」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民以食為天,有人說中國的四大發明不是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而是「粥、粉、麵、飯」。這四個字是餐桌上的主食,陪伴了大部分華人的一生,最家常的味道,卻是百吃不厭。

「粥、粉、麵、飯」雖然以粥為首,但粥鋪相較車仔麵檔、米線鋪,大概是本港餐飲界「小眾」,但有位潮州人偏偏就做足31年,並開了15間店鋪。《香港01》訪問人稱「粥王」、海皇國際執行董事蕭楚基,了解如何以「粥」建餐飲王國。

粥的歷史久遠,何時發明已難以考究,但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由古至今不變的道理,對於華人而言一日三餐怎麼都要有米「落肚」,因此粥成為了華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主營廣東粥品的「海皇粥店」,至今有31年歷史,連同新品牌「海皇」,在港澳分別擁12間及3間門店,於粥品市場有一席地位,其創辦人蕭楚基亦被稱為「粥王」。

「海皇粥店」於粥品市場有一席地位,其創辦人蕭楚基亦被稱為「粥王」。(梁鵬威攝)

打破舊觀念 粥不只是早餐

身為潮州人的蕭楚基,尤其喜愛食粥,但在90年代,本港粥店環境欠佳,他憶述道︰「以前粥鋪環境好差,通常開係大排檔、街市,整腸粉的師傅一件衫可以著一個月,由白色著到啡色,(仲要)咬住口煙整油炸鬼。」

有見及此,「心郁郁」想做生意的蕭楚基一日打三份工,包括物管、地產中介、的士,搵到第一桶金後,便與朋友決心打造現代化粥店,並於1992年在紅磡馬頭圍道開第一間鋪,蕭楚基指,由於粥與水有關,不少粥店名稱慣用「三點水」,所以店名為「海皇粥店」。

1992年,蕭楚基在紅磡馬頭圍道開第一間海皇粥店,廚房一目了然。(受訪者提供)

不過,當時多數人認為粥不夠「飽肚」,早餐才會食粥,蕭楚基想打破這個觀念,將粥品變成一日三餐,「好多人覺得粥只係早餐,但我哋開﹙店﹚的初衷,係想令人知道粥唔只係早餐,以往好多粥鋪朝早賣完一輪,之後就將賣淨的粥擺係度,我哋打破傳統,由朝做到晚,全部新鮮製作,並設立開放式廚房!」

廚房採用整片透明玻璃,門口玻璃窗外可看到師傅炮製油器 ˴ 腸粉,十分吸客。除了製作過程公開,一個現代化的粥店,員工的形象亦很重要,他笑稱, 「我哋當時要求員工著制服,女同事不論什麼年紀,都要塗唇膏。」

多數人認為粥不夠「飽肚」,早餐才會食粥,蕭楚基想打破這個觀念,將粥品變成一日三餐。(梁鵬威攝)

粥有生命 油炸鬼最多擺一個鐘

雖然時至今日,礙於消防條例限制,海皇開放式廚房「買少見少」,但蕭楚基堅持出品新鮮製作,所謂新鮮製作,是指每間粥店設有獨立廚房,即場煲粥、整油炸鬼,中央廚房只負責準備配料。

蕭楚基指,目前全線餐廳單日賣近1.6萬碗粥,最受歡迎是艇仔粥,一日可以賣6,000至7,000碗,其次是皮蛋瘦肉粥、碎牛粥。他認為,每一碗粥都有生命,「唔可以擺太耐,唔可以郁動,如果係中央廚房運過嚟,可能令到漿渣分離、唔再綿。」

蕭楚基指,目前全線餐廳單日賣近1.6萬碗粥,最受歡迎是艇仔粥,一日可以賣6,000至7,000碗。(梁鵬威攝)

正如清朝食譜《隨園食單》記載:「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至於粥的「好朋友」油炸鬼,亦有其賞味期限,蕭楚基解釋道,視乎溫度、濕度,以及師傅功力,「叻嘅師傅(整嘅)油炸鬼可以擺耐啲。」他稱,但為了保持油炸鬼的酥脆,每條油炸鬼最多放一個鐘左右,便要棄置。

曾「自作聰明」整凍粥  31年實現願望

誠然,一間餐廳的立根之本是出品,但面對近年來本港餐廳業競爭激烈,「海皇粥店」為保持龍頭地位及開拓年輕人市場,將品牌升級為「海皇」,更「踩過界」推出飯類、即食粥包等。蕭楚基稱,香港是國際城市,餐廳種類繁多,今時今日店鋪、產品包裝尤其重要。

他續稱,以新開的海皇好運中心店為例,店面用了海底龍宮的裝修風格,再加上新出品的石磨腸粉、豆乳,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光顧,較舊鋪多兩、三成生意,雖然有飯類等新嘗試,但仍以粥品為主打,粥品銷售佔整體生意的七至八成。

歷經31年,本著「一間一間發展落去」的想法,蕭楚基最初的願望實現了,粥不只是早餐,他稱,由於顧客晚餐會食得較豐富,「可能早餐食白粥,晚餐就會食艇仔粥」,目前海皇晚市收入比早市多兩、三成 。

他回憶起創業道路上的點滴,笑稱最難忘的是曾「自作聰明」整凍粥,粥通常熱食,故冬天生意會較夏天少約兩成,「有人話熱天食粥好辛苦,(我就)自作聰明將粥降溫,仲將其命名為溫馨粥,後尾啲粥冇人鐘意食,原來食粥的人都鐘意食熱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