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麵獲靈感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屢敗屢戰: 研究係嗜好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美國「拉斯克獎」(Lasker Award)可說是諾貝爾獎搖籃。過去四年諾貝爾得獎者中,就有七位科學家曾獲「拉斯克獎」。而去年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就憑「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獲「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獎。

他接受《香港01》訪問,重提當年曾花八年時間,卻未有發現的經歷,寄語新一代不要將科研當成工作,憑一顆好奇心可改變世界:「一日仲做緊科研,一日未退休都可以破解!」

盧煜明教授憑「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獲「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獎,是第五名獲獎的華人。(歐嘉樂攝)

「科學家致力將科研做到最好」,這是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接受《香港01》訪問時,被問到去年獲頒「拉斯克獎」時有何感想時的第一句回應。

有些發明改變人類生活;有些技術的創新則拯救無數生命。在2011年以前如果要在產前檢查胎兒有沒有唐氏綜合症,就要利用俗稱「抽羊水」的入侵性的羊膜穿刺技術,直接從胎兒身上取得遺傳物質來檢測,惟會增加孕婦流產風險。

盧煜明接受《香港01》訪問,回想學生時期攻讀牛津大學醫學院,在婦產科學習時得知「抽羊水」的風險,他認為父母都想知道胎兒是否正常,「當時就想研發一樣嘢,係無創嘅情況下,測試媽媽嘅血就知道BB問題。」

盧煜明經過多次反覆試驗,成功於血漿中,找到胎兒的DNA,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無創產前診斷技術」。(歐嘉樂攝)

八年鑽研未見成果 從「煮麵」獲靈感

有了想法,盧煜明開始反覆試驗。他假設孕婦血液含胎兒細胞,希望在血液內找到細胞後,再從中找出基因進行研究。一做便是八年卻不得要領。他與在牛津大學認識的太太,遇上1997年代的移民潮,認為在港有更多空間發展,決定回流到香港並在中文大學任職高級講師。

今次決定為其研究打開了新的一扇窗。在盧煜明正式回港前三個月,機緣巧合下在一份學術雜誌中,得知可在癌症病人血漿中找到癌細胞DNA,本住「試一試」心態,最終在八年後得到想要的結果,「當時只可以做啲好平嘅實驗,就係煲啲血漿,好似煮麵咁煲佢五分鐘,再拎幾滴汁去測試,又畀我搵到要搵嘅嘢!」

經過多次實驗,他研發出「無創產前診斷技術」(NIPT),去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用於無創DNA產前檢測,也開創利用第二代基因測序來檢測唐氏綜合症,目前已在90多個國家應用,準確度達99.7%,更重要是令孕婦免於流產風險,每年惠及超過1,000萬孕婦。

他笑言當時有點驚訝,花八年時間卻從一本雜誌、一次「煮公仔麵」突發奇想的靈感,得到期待已久的結果,但認為這八年是值得花時間靜待,「就好似開咗道門,八年儲埋嘅靈感一次過出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仲係醫學生嘅時候就有呢個發現,我未必有咁大嘅感動同資源同團隊去競爭。」

盧煜明近年將相關技術,拓展至檢測癌症及為醫療判斷指標等範疇。(歐嘉樂攝)

用心研發 建立新指標

「做到最好」意味永不停步。DNA技術近年日新月異,除可檢測胎兒染色體疾病之外,還可以了解其他資訊,如患上癌症、罕見病及其他遺傳病的風險。盧煜明以此為基礎,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先在篩查鼻咽癌上取得成果,獲得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之一,其後更成功研發出一種能偵測50多種癌症的血液測試,獲英國國家健保局採用。

至於另一研究方向為醫療判斷指標。現時搶救治療做法是臨床估計傷者受傷最嚴重的3個部位,給予1至5分:若其中一個部位得5分,傷者的情況便隨時有喪命可能。然而這個方法要等候約12小時才能得出較準確的估計。盧煜明正研究以驗血的方法,檢測患者血液中含有多少因細胞受傷後死亡而「掉落」血液中的DNA,從而準確地推算患者的傷勢和痊癒機會,有望發展出一套新的醫療判斷指標,並可作為客觀指標協助急症室分流傷者,及早給予適當治療。

盧煜明教授去年開始,接任香港科學院院長,(資料圖片)

「好奇心」推動科研之路

堅持數十年,科研一項接一項。盧煜明說自己有一顆「好奇心」推動他繼續科研之路,「好想知道一啲之前冇人知道嘅嘢。就係呢個好奇心,每朝起身都唔知道嗰日會發現啲乜嘢,每日都會有期待。」又笑言自己不會因為過程中的挫敗感氣餒,「我唔當科研係一個工作,而係嗜好,一日仲做緊科研,一日未退休你都可以破解難題!」

正如他在英國花了八年時間研究NIPT,雖然未有顯著的成果,但不覺得是「浪費了八年」,「就算行一條路發覺行唔通,你學識原來呢條路唔通,甚至知道點解唔通,今日唔通唔代表將來都唔得,科學同科技,大家都互相推動咁去進步,相輔相成。」

近年港府大力推動科研,盧煜明說目前環境有改善,但年青人若想加入,首先是要學習如何通過申請專利去保護自己的技術,再將其授權出去。他指,最簡單的方法是,得到大學的聘請,再將自己的專利授權予大學,再交由大學授權予公司並商品化,科學家與大學每年都可得到分成。

另一方法是自己創業,但當中涉及尋找投資者、融資、專利申請、授權,甚至之後的上市等,「前路係好多未知,但事成後,成果好大。」他表示,未來自己有意在港開設公司,再建立團隊去營運,「我相信香港係需求有平台,去訓練學生run business(學習經營)。」

盧煜明憑一顆「好奇心」推動他繼續科研之路。(歐嘉樂攝)

科學家撰寫人類歷史

「將科研做到最好」,回報是得到國際的認同,去年他獲頒的「拉斯克獎」,是全球最享負盛名的生物醫學研究獎之一,成立75年多以來,至今有95 位「拉斯克獎」得主獲頒諾貝爾獎,比例佔25%,單是過去四年諾貝爾得獎者中,就有七位科學家曾獲「拉斯克獎」。

盧煜明是第五名獲獎的華人。每個得獎者,背後代表的是醫學史上的里程碑。得獎一刻,他直言「個獎好重,因為有成15磅」,收到獎狀時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得到國際認同,團隊內年青人都會有動力。科學家得意之處,係寫緊人類歷史,你發現一樣新嘢,呢一樣已經係科學家嘅遺產。」

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令到產前胎兒診斷係更加安全,同時亦令到癌症病人獲救機會增加,「如果退休嗰陣做到呢兩件事,就已經係一件好好嘅退休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