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WMA照片編輯工作坊 導師岑允逸:培養多一點視覺素養

撰文:蘇煒然
出版:更新:

WMA於6月舉行了一次「照片編輯工作坊」,透過網上三節課堂,指導參加者如何詮釋、連結及演繹照片圖輯故事;有見反應理想,在8月再次「添食」。工作坊邀請攝影師、策展人兼獨立攝影書店創辦人岑允逸作為導師,他概括:「學員利用WMA的照片庫,加入自己的意見或感覺,創作出新的成品,透過這樣的體驗作一次視覺素養的培訓。」
(學員作品由WMA提供)

以別人照片重建自己作品 似二次創作

「WMA有一個龐大的照片庫(archive),想找個方法好好地利用,於是決定舉行工作坊。我希望透過工作坊培養學員的視覺素養,而不是單純講授處理照片的技巧。」岑允逸表示,工作坊並非為了訓練學員成為職業的圖片編輯。「想(發展)多一點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的課題,照片編輯是其中一個方式去實踐。」

根據WMA的工作坊簡介,學員在聽取講解後,需在WMA Open的照片庫中選取10-15張照片,創作圖輯故事。「學員面對一個陌生的照片庫,就要先了解如何透過視覺影像去建構一個故事。用別人的照片重建(reconstruct)出屬於自己的成品,其實有點似二次創作。」

觀摩別人的作品 沉澱自己的想法

「觀看別人的作品,處理別人作品組成的照片庫,其實亦對自己有幫助。」岑允逸認為掌握詮釋作品的策略,也是幫助表達自己。「不少人寫不好藝術家自述(artist statement),但它是一個窗口,引導別人演繹自己作品的一個方式。我們透過觀摩別人的作品,能幫助自己沉澱(consolidate)想法和陳述方式。」

「如果你想有一套成熟的作品(work),有主題、有概念,那麼你的陳述和主旨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工作坊給予照片庫的材料學員發揮,岑允逸則希望即使工作坊完結後,日後學員要醞釀自己的創作時,都可以明白其中的脈絡。

WMA「照片編輯工作坊」6月份學員作品:

連接 - Karl Leung

拍照大眾化,不少人都會影相紀錄生活,並放到網上,影像無處不在。有人指這個時代影像泛濫,出現大量大同小異、缺乏個人特色的作品。

的確,我在一個公開的影像庫中尋找到不少類同的照片,它們的構圖和內容都十分類似,於是我嘗試將相似的照片拼湊一起。這些照片都來自不同的攝影師,在拼貼的過程中,發現影像可以將各人連接一起,「We connect」。

我最好奇,是這些照片的原作者看到自己作品被如此詮釋,會有甚麼感覺?

以影像發表自己意見

在影像爆炸的年代,照片多得看都看不完, 岑允逸也不肯定是否會有很多人,願意花時間咀嚼別人的作品,但目前兩次的工作坊名額都很快爆滿。「大家都有好多東西想講。」WMA照片庫的照片大部分都是關於香港,學員很自然以此表達自己對近年香港社會動盪變化的感想。「其實這個工作坊亦給予一個渠道讓學員表達,只不過並非由自己拍攝作品,而是用別人的照片,整合它們和重新賦予情境和脈絡(recontextualize)後,發表對現今環境狀況的看法。」

根據上一次工作坊學員的功課圖輯,岑允逸留意到不同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甚感有趣。有人會較多從畫面的連貫性去考慮,也有人的處理方式較唯心。不過短短3堂的工作坊,岑允逸並沒有空閒和時間深入了解學員的背景,以及梳理背景帶來的影響。

坊間好書多協助自我增值

「堂堂都超時。」岑允逸說,視覺素養涉獵的範疇可以是整個學期都講不完,工作坊只能作為一個簡介入門。記者請他列舉兩本書籍,可以是學員課後自行增值,也可以是未能參加的人的自學入口;岑允逸隨即舉出了John Szarkowski所寫的「The Photographer's Eye」,以及Stephen Shore所寫的「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兩本書都是照片多文字少,以解讀影像的手法將照片分門別類,配以一段簡單解釋,但不會逐張照片詳解,給予空間讀者自行練習思考,分析作者分類照片時候背後的原因。上述兩本書相對入門,也有比較深入,較重理論的著作,例如Terry Barrett的「Criticizing photographs」;這幾本時常被採用來做攝影教科書的課本,有中譯版本,讀者毋須為英語水平操心。「現在是個很方便的時間讓大家閱讀。」岑允逸說。

WMA「照片編輯工作坊」6月份學員作品:

在夢裡,誰殺了世界 - Glo Chan

那些睡不著的夜,我造了無數的夢。
金魚在無邊際的腦海中浮游,
但他們都知道,他們在尋找邊界。
哪怕,只有三秒。
浮光掠影與雷電交叉,
白日與黑夜,相交,
量子結合,
一瞬。

是誰殺了我們的世界。

疫情中網上授課影響互動體驗

工作坊在疫情期間舉行,只能以網上授課形式,岑允逸對此感到可惜,「大家的投入程度(involvement)少了很多,互動經驗也很不同。我想展示一本書給學員翻閱,亦做不到。」目前教材、作品等多用PDF文檔展示,照片尺寸受限於電腦屏幕,揭頁次序也受限於軟件設計。拿着實體書籍,讀者相對自由,可由中間揭起,可倒轉由尾看到頭,也可跳躍閱讀,這個過程本來就是一種自由詮釋別人作品的行為,在電腦中卻難以或不方便做到,只能受作者本來的編排所規限。「跟住PowerPoint簡報按滑鼠,我覺得很死板,好苦惱。」

另一方面,與學員討論圖輯的時候,也要借助圖片管理軟件,即使再方便的軟件,也需要時間去熟習,時間卻是極其珍貴。「打印出來放在枱面,直接用手隨意調整次序,完全沒有技術門檻,也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