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專訪香港「派錢之父」 羅祥國:派錢應制度化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周三將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陳茂波近月回應派錢問題時,多番表示本年度將有赤字,持家要「睇餸食飯」,暗示全民派錢不可行。但在武漢肺炎疫情籠罩、本地經濟大受打擊下,要求全民派錢紓解民困呼聲不斷提高,連建制派主要政黨如民建聯、工聯會等,都建議財爺向市民每人派一萬元。
《香港01》記者專訪香港首位於政界提出全民派錢的人物──前民協成員、前立法局議員羅祥國。身為經濟學者的羅祥國,表示當時基於公平原則,建議政府全民派錢,主要是為帶動討論,要求政府多幫助低下階層。但對於「不分貧富派錢」本身,他明言有所保留,認為這是「懶人大法」,甚至有人可因此獲得雙重福利,反而不公平,所以他較主張具針對性的措施。
至於具體如何做,羅祥國認為,陳茂波兩年前以「補漏拾遺」形式向市民派發4000元或補回差額,縱然行政上引來混亂,但理念終歸有其道理。他建議政府將「派錢」制度化,以上一次的數據為基礎,找出每次財政預算案中被遺漏又有需要的市民,按需要向其發放津貼。
對於今年財政預算案期望,他認為保留現有的派糖措施已經足夠。

▼政府財政狀況緊張? 點圖觀看財爺怎解畫▼

25年前提派錢 輿論普遍嘲笑

羅祥國目前於中大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任職經濟政策研究計劃主任,大眾對他的認識,一般在於他是航空政策專家,但在公共理財上,他也算是香港的「派錢之父」。事緣回歸前夕,經濟發展放緩、失業率上升,1995年11月8日的立法局會議中,時任議員田北俊提出「寬減稅項」議案,促請政府考慮立即調低公司利得稅及薪俸稅,促進經濟發展及製造更多就業機會。

當時民協認為減稅只是集中幫助中上階層,幫不到不用繳稅或繳很少稅的大眾市民。羅祥國在會上提修正案,建議政府「把部分積累財政盈餘公平地歸還給香港市民,以鼓勵消費」,主張政府耗資200億元,向約400萬名18歲以上市民,以消費券形式每人派發5000元。驟眼看,和25年後的今日,政黨所提的建議如出一轍。

然而派錢的建議,當時受到輿論普遍嘲笑。有媒體斥羅祥國是要散盡政府財政儲備的「敗家仔」;不論民主派、親中派、商界議員,皆嚴詞批評派錢的建議,後來當上財爺的唐英年更諷刺道:「我很高興羅(祥國)議員沒有收回他的修訂,因為我抱著強烈好奇心,很想看看今天除了民協的4票之外,他還可以爭取到多少支持票?」最終修正案僅得5票贊成,41票反對,遭大比數否決。

時移世易,派錢近年在港澳兩地,成為政府撫平民怨的重要措施:澳門自2008年起年年派錢,金額有增無減;香港前財爺曾俊華於2011年建議注資強積金,惹起民意反彈,最後宣布全民派錢6000元;陳茂波於前年3月,宣布派錢4000元為預算案「補漏拾遺」。

延伸閱讀:【財政預算案2019】香港派錢簡史:由「全民笑柄」變「全民訴求」

指全民派錢屬「雙重福利」 反而不公平

回首25年前這段往事,羅祥國提到,當時民協基於公平原則,認為勞動人口三百多萬,要交稅的只有三分之一,減稅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受惠,他作為時任民協經濟政策發言人,因此建議政府直接派錢還富於民。羅祥國指,當時的主要目的是帶起社會討論現有紓困措施覆蓋面不足的問題,但始終建議相對嶄新,民協相對而言又是小黨,當時大家的反應是嘲笑居多,沒有認真討論,相當可惜。

不過對於現任財爺應否全民派錢,羅祥國審視過政府近一年的紓困措施,認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保留原有的派糖措施,如上限2萬元的退稅、免差餉、公屋免租等,已經足夠。

派錢與否,羅祥國有另一番見解:「其實全民派錢反而是一個不公平的做法。」羅祥國分析,派錢一向是政治因素佔主導,其實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要求派錢,是因為無論政府如何「派糖」,總會有人被遺漏。但他建議不妨從另一個角度想,現在港府有些紓困措施年年做,幾乎已恆常化,例如上限2萬或3萬元的退稅、免差餉等,如果再加上全民派錢,本身已受惠的人就等同得到雙份,這在財富再分配的層面,未必是一個合理做法。

反問:如果全民派錢,是否不用再退稅?

「這是一個雙重福利問題。你可以問問那些主張派錢的政黨,如果政府真的全民派錢,那原有的退稅、公屋免租這些派糖措施,是否不用再做?我相信他們都不敢這樣說,因為他們不想得罪中產、不想得罪其他受惠者。」羅祥國指,全民無差別派錢其實是下策,政府不作為之下的懶人大法:「我有錢收,當然會開心,但你給我幾千元,對我來說沒什麼意思,反而(政府)應該研究怎樣令有需要的人都能受惠。」

身為首位提出派錢者,竟對全民派錢有所保留,記者亦感到相當好奇:那為何當初又要提出派錢?羅祥國坦言,當時民協上下都相當了解時任財政司曾蔭權的作風,認為即使派錢的呼聲成了氣候,以曾蔭權審慎的理財風格,以及回歸前整個公共理財的氛圍,最後政府也不會派:「大家都明知他一定不會派,所以才提派錢。」

羅祥國在當日立法局會議中提出修正案,建議「把部分積累財政盈餘公平地歸還給香港市民」。(盧翊銘攝)

認同「陳茂波式派錢」理念 制度化可改善行政混亂

講到「陳茂波式派錢」,或許會勾起不少港人「慘痛回憶」。事關陳茂波前年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在預算案中未有受惠或受惠不足4000元的市民派錢或補回差額,由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職津處)負責。然而計劃被指申請條件複雜、安排混亂,沒有網上系統,政府對是否需要住址證明、郵費等問題也朝令夕改,引發嚴重行政混亂,被嘲「派錢都可以派到激起民憤」,陳茂波其後須公開道歉。羅祥國卻認為,這次派錢理念上可取。

羅指出,「關愛共享」計劃最終引致行政混亂,這固然是政府官員要負的政治責任,但理念上,那是嘗試平衡「不派漏任何人」和「有針對性」之間的矛盾,有一定合理性:「任何事情做第一次,尤其是這麼大規模的計劃,出現不順利的情況,一定會有,不過在這個基礎上,做一些微調優化,相信以後情況會順暢很多。」

具體方法上,羅祥國建議政府以「關愛共享」計劃為基礎,將派錢制度化,建立正式的資料庫,甚至成立專責的部門或小組處理:「經過上次的混亂後,政府已掌握一些基本數據,日後可以用類似報稅的形式,讓市民定時更新收入和經濟狀況,以及在財政預算案中的受惠情況,釐定派發金額。這個(派錢)不一定要年年做,可能每兩、三年有需要時才派一次,但政府要確保訂立的界線合理,錢才可以準確地流向有需要的人手上。」

至於其他長遠改革,羅祥國亦有提議,例如應將失業援助分拆出來,不再用綜援形式:「現在失業人士要合符綜援資格才可領取援助金。但所有失業人士都會面對短期經濟困難,政府應該設立一個有尊嚴的支援制度,以協助失業者。」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年為預算案「補漏拾遺」,但因派錢過程出現混亂,變得吃力不討好,今年又會是何景況?(資料圖片)

批政府欠長遠政策優次 「錢放著不用,市民當然會火滾要你派」

關於派錢,羅祥國還提到另一個核心問題:「政府在增加經常性開支方面,做法一直都很保守,往往不敢大刀闊斧改革公共政策。」他解釋,由於政府對於「結構性財赤」有深入的恐懼,《基本法》第107條亦限制政府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結果政府評估財政狀況時傾向保守,到最後時常低估收入,高估開支,所以近年財政盈餘經常都高於原先估算。

這帶來的問題是,政府會因為保守的財政估算,限制了公共開支的投入:「於是財政司每年發給各部門的來年預算都會比較保守,很難給空間增加經常性開支,往往只能做一次性的措施。」與此同時,由於大量積累的盈餘被扣起不用,財政儲備會愈積愈多。

羅祥國又指:「政府在各方面的公共政策,長久以來欠缺一個完整priority list(優次清單),教育、醫療、產業政策等等都沒有,起碼在公開文件中沒有出現過。當有錢在手時,(政府)都不知如何運用,例如教育,到底是先處理幼兒教育,還是專上教育?這些問題,政府給不到一個準確答案,往往要發現庫房水浸時,才急急忙忙問意見。」

他認為,正因為政府有資源在手也都不懂運用,也無法說服外界財政盈餘會用之於民,市民眼見累積的盈餘愈來愈多,但又幫不到自己,那當然會不滿,要求政府乾脆派錢了事,聊勝於無。羅祥國認為,政府在公共理財原則上,終歸需要根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