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垃圾徵費可解固體廢物危機 嘆「既得利益」下難以推動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今日(2月28日)於港台節目《給香港的信》表示,香港正面臨都市固體廢物危機,現有堆填區即將飽和。但他慨嘆,政府推動的垃圾徵費政策,在「既得利益」的牴觸下難以實行,擔心今個立法會會期內無法通過。

憂會期內無法通過修例

曾任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的陳智思表示,過往曾探訪一些垃圾收集站,見到有不少可以回收的廢物被白白丟掉。他指在2018年,香港人平均每天產生1.53公斤廢物,每人每年產生超過半噸。現有3個堆填區也即將飽和,香港正面臨固體廢物危機。

政府今月初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目標為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陳智思指,要做到這個目標,由2014年就開始推動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是關鍵措施之一,但在香港一直難以推動,在疫情及經濟危機下難上加難。

陳智思直言,「任何要花錢的事物都是這樣,當然會受到既得利益的牴觸」,他擔心一些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考慮,會令《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在本屆立法會會期無法通過。

陳智思。(資料圖片)

指政策非為賺錢 主要教育市民環保意識

陳智思提到,垃圾徵費政策採「污染者自付」的原則,世界各地不少城市如南韓首爾、美國三藩市等都成功藉此減少都市廢物,如果無法通過,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香港面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迫在眉睫。他指,香港政府將指定垃圾袋的收費建議定為每公升0.11元,這相對三藩市居民每月平均交40美元(約312港元)為低,因為政府政策主要目的並非為了賺錢,而是像膠袋徵費一樣,讓市民更加在意自己扔掉的東西。

他又指面對全球暖化,有部分人的環保意識仍然不夠,認為各區區議會、鄉事委員會、環保團體都可以幫忙推廣,因為回收政策的成效很多時取決於民間、社區、商界的合作。他又盛讚由民間組成的一次性飲品包裝工作小組「免『廢』暢飲」工作十分出色,因膠樽也是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不過陳智思承認,現實上即使政府推動回收計劃成功,也很難避免未來需要開拓堆填區、建更多焚化爐。政府在石鼓洲興建的焚化爐,在環保團體的關注之下,最終只能以處理香港30%固體廢物為目標。他呼籲,香港市民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減少固體廢物,垃圾徵費修例獲立法會通過,將是其中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