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一表看清 財爺滅赤年年「順延」 赤字原來無盡期

撰文:潘耀昇
出版:更新:

陳茂波出任財政司司長八年,政府庫房有六個財政年度赤字。要解答「赤字何時了」,大家固然要向前看,但原來向後看亦十分重要。《香港01》翻查疫情後四年的財政預算案,發現財爺每年都將自己上年訂出滅赤時間表向後「順延」。其中反映政府日常收支的經營帳目,原本預計2023/24年度可以回復收支平衡,但經連年「調整」後,最新的滅赤「死線」變成2026/27年度,即往後推了3年。非經營帳目更由預計「連續五年均有盈餘」,逐步「調整」為下屆政府任期開始後,赤字「逐步下降」至876億元。換句話說,非經營帳目不單在本屆政府任內滅赤無望,即使踏入下屆政府任期,仍是滅赤無期。

另外,對北部都會區說法也出現180度大逆轉。去年預算案明確指出,政府已審視如何「有序」及「分階段」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今年說法大變,「北都」計劃自成篇章,並承諾政府將會「優先為這項目投入資源」。因應北都和其他基建的發債規模一年間亦大幅增加4至5成,最高達到1950億。

財政儲備的預測亦連年下調。原本估計到2027年3月底,財政儲備可足夠政府16個月的開支。到剛發表的預算案,財政儲備已大幅縮水,預計到2030年,財政儲備為五千七百九十一億元,僅夠八個月的政府開支。

2月26日,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滅赤時間接年年延後

今個財政年度由預期庫房赤字481億元,到最終經發債「幫補」和高估地價等收入下,仍然擴大至872億元赤字,政府財政表現又一次有出乎預期地的結果。之所以用「又一次」來形容,要數到本屆政府上場時的2022/23財政年度。當年七月,陳茂波過渡至李家超班子連任財爺,故此橫跨林鄭月娥政府的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陳茂波都是「經手人」。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6日到立法會公布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在開頭已明言今年度繼續錄得較大赤字。(梁鵬威攝)

2022/23財政年度,政府本身已錄得1,223億元赤字,當時陳茂波估計之後四個財政年度,都會是盈餘,由304億元至652億元不等。結果,到2023/24財政年度,由中期預測估算的429億元盈餘,「見紅」變1002億元赤字,當時陳茂波再一次估算,之後四個財政年度,都會是盈餘,由96億元至999億元不等。

到2024/25財政年度「開估」,原來由中期預測估算的96億元盈餘,再一次「見紅」變872億元赤字,陳茂波再次派出滅赤的期望,口徑一樣,估計之後四個財政年度,都會是盈餘,由63億元至652億元不等。結果,再一次驗證陳茂波估錯數,2025/26年度中期預測估計赤字670億元,而非之前估算的盈餘。

2月26日,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最新再延後三個年度滅赤

或許避免「狼來了」的效應,陳茂波今年估算未來財政狀況時,亦不如之前的「樂觀」風格,估計下兩個財政年度都是赤字,最快到2028/29年下屆政府才有盈餘,料達106億元,換言之,滅赤時間表至少再延後三個年度。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2月26日發表。(陳茂波網誌)

拆解財赤新表述 非經營帳目不提「量入為出」

財爺今次的最新預測是否準確,有待時間驗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過往對財赤的理解,都是看最終埋單的「綜合帳目」,即包括「經營帳目」與「非經營帳目」,涵蓋政府開支、收入和發債所得。陳茂波昨日(26日)在新一份預算案,有新的表述方式,認為「經營帳目」與「非經營帳目」的組成與性質不同,要以不同的理財目標和方法去「分別管理」,換言之要將兩筆帳分開來看。

當中,「經營帳目」主要是包括稅收、投資收入、政府收費、政府日常支出,強調要「量入為出達致盈餘」;相反,對「非經營帳目」的表述口風較鬆,指收入主要是與土地相關的基建工程開支,即投資未來,有如北部都會區,落成後才會帶來效益,換言之希望大家目光看長遠些,並表明受經濟周期影響,收入與開支可能出現缺口,可以發債等方式「填氹」,即借錢來處理,沒有「量入為出」的字眼。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6日公布最新《財政預算案》。(盧翊銘攝)

然而,拆解本屆政府的「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滅赤時間表都一樣年年退後。2022/23年度「經營帳目」錄得赤字,原本估計2023/24年回復盈餘,結果到2023/24年都是赤字,滅赤延後至2025/26年度。一如所料估錯數,今次2025/26年度「經營帳目」都是赤字,陳茂波預計2026/27年起一連四個財政年度都是盈餘,心想是否事成有待明年揭曉。

「非經營帳目」表現又如何呢?2022/23年估算未來四個財政年度都是盈餘,到2023/24年度財政情況180度轉變,變成赤字,估計2027/28年才有盈餘。一年過去,2024/25年度將滅赤時間表,再延後至2028/29年度。今次2025/26年度預算案,更加預計到2029/30年度都是赤字,無法提出滅赤日期。說到這裡,或許可以理解表述「非經營帳目」時,沒有提及「量入為出」字眼的原因。

北部都會區|發展局物色三個片區作為「片區開發」試點,圖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構想圖。(發展局圖片)

京官南下後 北部都會區由「分階段推動」變「全速推動」

不過,為何這個時機透露滅赤無期,並且以北部都會區作例子,去說明「非經營帳目」出現缺口,都應該考慮投資帶來的長遠效益呢?新一份2025/26年度預算案露出端倪,首先,將北部都會區獨立成篇,19次提及「北部都會區」字眼;反觀上一份預算案,北部都會區放在公共財政的篇章中,只有3次提及「北部都會區」。

再者,新一份預算案表明政府會「全速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早日惠及民生;反觀上一份預算案指要「有序及分階段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最關鍵的是發債金額,上一份預算案計劃未來五年每年發債約950億元至1350億元;新一份預算案「加碼」4至5成,每年發債增至最少1500億元。政界人士透露,早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南下會見陳茂波為道的一眾官員時,亦特別關注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進度。

夏寶龍與陳茂波為首官員深入交流(政府新聞處)
夏寶龍(左二)到河套區視察,聽取官員介紹北部都會區發展。(港澳辦網頁)
李兆波。

對於陳茂波過去數年在預算案中多次預測,未來數年將會有盈餘,但最終不斷延後「明年復明年」,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對最新預算案預測也不感樂觀。他指,每次盈餘預測也不斷延後,主要因為政府將發債變成收入,更指在慣用的國際準則,這些發債不是收入,而且更要支付利息。

政府日前指一連兩個財年加碼削減經常開支,由本來的1%增至2%,四個財政年度共削減7%開支,李兆波認為這個削減支出的速度實在太慢。

過去數年陳茂波曾指北部都會區要「分階段」,配合不同財政方案進行。不過昨日最新預算案已轉口風,表明需「加速」北部都會區建設。李兆波表示,目前北都內容空泛,政府需要提供更多有北都的內容,讓市民知道是否「利多於弊」,需要讓市民實實在看到。

陳茂波的上一手財政司司長是曾俊華。(資料圖片)

陳茂波繼承曾俊華「計錯數」 惟此數不同彼數

陳茂波的上一手財政司司長是曾俊華,任內曾經多次計錯盈餘,被形容為「計錯數之王」,當年仍是會計界立法會議員的陳茂波,亦曾經批評曾俊華經常錯估盈餘,要求他為年年估錯數負責。如今,陳茂波當上財爺,都變成年年估錯數,分別在於曾俊華在任時經濟好景,盈餘較估算多很多。

正所謂:同人唔同命,陳茂波估錯的是赤字。踏入蛇年,希望香港能夠心想事成,早日滅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