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民調:近半市民不知醫管局費用減免計劃
醫管局將於2026年元旦實施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工聯會今日(6月6日) 公布相關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三成多選擇到急症室求診的情況是因爲沒有其他替代選項,反映基層醫療有明顯不足之處。
調查於4月底至5月中進行,共收回724份有效問卷。近半受訪者表示不知道醫管局有「醫療費用減免」,知道該機制亦只有約5%曾經申請減免,近兩成不知道如何申請,從未申請的則有近三成。
近六成受訪者不知放寬「撒瑪利亞基金申請門檻」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指出,調查顯示,市民對於收費調整的內容相對了解,例如急症室收費調整(53%)、門診及藥物收費調整(43%),但對於方案擴大保障的內容則認識不足。
接近六成受訪者對「放寬撒瑪利亞基金申請門檻」完全不知。該基金旨在為符合特定臨床準則及通過經濟審查的有需要病人提供經濟援助,以 應付一些治療過程中需要,但不屬公立醫院和診所標準收費提供的「自資購買醫療項目」或新科技的費用。
吳秋北促政府製「懶人包」 助市民認識擴大保障內容
吳秋北建議政府加強宣傳方案的擴大保障內容,包括製作簡明易明的「懶人包」,並在網頁及APP上設置說明專頁,拍攝宣傳短片,增加社區講解的場次,幫助市民了解相關措施。此外,應加強在公立醫院、診所及病人資源中心的現場支援,設立資訊站,解答市民疑難,釋除公眾的疑慮。
48%受訪者認爲資產限額嚴格 鄧家彪籲增減免資格
工聯會副理事長鄧家彪則表示,雖然方案建議放寬醫療費用減免計劃的入息及資產限額水平,但調查結果顯示,近48%的受訪者認為限額嚴格。他建議政府應檢討減免機制的設計,考慮引入新的減免資格,例如對於65歲及以上的長者或殘疾人士,即使資產超標但沒有其他收入,仍可申請部分減免。
九成受訪者認爲夜診服務不足 郭偉強倡制地區夜診規劃
立法會議員郭偉强指出,市民在考慮是否使用急症室時,最大的考慮是病情(55%),其中有16%是因爲無法判斷病情輕重,出於安全考量而選擇前往急症室。調查顯示,有三成多選擇到急症室的受訪者,是因爲當下沒有其他替代選項,如在晚上、深夜或假期時找不到其他門診服務。調查亦反映,九成受訪者認為區內夜診服務供應「不足」或「嚴重不足」,比例最高的地區依次為屯門區(97%)、葵青區(95%)和深水埗區(94%)。
郭偉强表示,政府應制定「地區夜診服務規劃」,根據各區人口密度及醫療需求,制定一般夜診(晚上6至9時)、特別夜診(晚上9時至午夜)及通宵服務的分級供應指標,鼓勵私營診所增設夜間門診服務,並引入遙距視像診證服務,以滿足市民需求。
陳穎欣倡設藥物回收機制 林詠欣建議智慧分流助獨居長年病患
政府為減少藥物浪費而調整標準藥物收費及派發安排,調查顯示近半受訪者 (47%) 支持按病情嚴重程度分級減免藥費,37%建議增加社區資助或非牟利性質的取藥、購藥渠道,33%主張放寬減免審查標準,31%則呼籲簡化程序並建立自動續期機制。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建議政府積極擴大社區藥物支援網絡,透過與非政府組織及慈善機構合作,在全港各區廣設資助社區藥房,同時建立藥物捐贈及回收機制,將未使用的合適藥物重新分配給有需要人士。
南區區議員林詠欣指出,獨居長年病患面臨就醫困難的問題,特別是行動不便的長者,需定期回診,但往往缺乏陪診支援。她建議政府應針對獨居長年病患建立智慧分流機制,以改善偏遠地區長者的就醫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