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理順公立醫院供求失衡 減少資源錯配及濫用浪費
最近在傳媒、社交媒體或朋友茶餘飯後的討論中,一個離不開的熱話就是醫務衞生局和醫院管理局三月下旬公布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相信除了因為醫療服務是其中一項民生大事外,亦反映了政府的解說工作到位,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當中亦不乏支持聲音。
公共服務常為人詬病的是「官僚化、低效率」。低效率及浪費亦是世界各大醫療系統的關注議題。世界衞生組織估計醫療資源浪費高達20%至40%。早前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醫療低效可出現在行政、臨床,以及機構或系統層面。臨床低效包括可避免的住院、資源錯配,即不適當地使用珍貴的人力、藥物和其他資源,例如由專科醫生診治一般傷風感冒病人,及過度使用高端放射診斷檢查,以及低成效治理等。在機構或系統方面,公私營和各層級醫療服務之間的服務割裂均會導致低效及浪費。
撰文: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醫生
面對人口老化、醫療通脹等挑戰,提升效率及減少浪費成為維持香港可持續醫療系統的必做且超大型的續命手術。香港政府的醫療衞生政策方向是「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一直以來,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接近全數資助,不論病者病情緩急輕重或自身經濟條件,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只需繳付低廉而簡單的全包式費用。
正如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所闡述,這次不單是調整收費,而是一場醫療收費改革。我們認為這次改革確實於醫療系統、醫管局以至市民層面均注入新理念,帶來基礎改變。首先是市民共付原則,「能者共付、輕者共付」。從急症、住院、門診服務,以至藥物、化驗及放射診斷檢查等項目收費機制的改革,讓市民明白及感受到每項服務均需要資源,他們自身亦需要承擔責任,從而提高使用者的意識,培養適當使用的習慣,減少浪費。
此外,政府亦清晰訂定公營資助率,安全網的重點為「貧、急、重、危」病人,好讓政府更精準調撥資源。改革方案引入全年收費上限一萬元,優化費用減免機制,以便加強對有經濟困難或患危重疾病的市民提供更好保障。
醫療系統供求失衡及資源錯配是老大難的問題,牽涉不同層面和範疇,環環相扣。既要有科學實證理據,亦涉及個人情況和行為。今次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既全面又具深遠影響的一步,要達至預期果效,除了要成功落實各項改革措施,讓市民及各持份者體驗改革好處外,亦需要醫療系統內其他相關配套,包括發展基層醫療服務、完善私營醫療服務、藥械監管及審批,以及醫療保險制度的配合,以至基本改變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習慣等。
要維持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優質公營醫療服務縱然充滿挑戰,醫衞局與醫管局會繼續推展各政策措施,與港人共建「健康香港」。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