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工會質疑整筆撥款檢討不力 促社署就社工薪酬包底減機構負擔

撰文:周禮希
出版:更新:

政府就2000年起向社福機構推出的「整筆撥款津貼制度」作檢討,專責小組完成檢討早前未完成有關人手及薪酬架構的範疇,並就數據分析及提出初步建議,專責小組早前就此進行第四輪業界諮詢會。
但社會工作者總工會聯同不少社工工會均表明不同意報告內容,質疑顧問公司數據的可靠性,又批評檢討「十年一檢,毫無進展」。社總外務副會長張志偉表示,報告作出的建議在缺乏社署監管下,令社工與機構關係對立。
工會要求政府公開顧問公司的調查數據,並建議社署就員工薪酬向社福機構承諾「包底」,以免機構因憂慮開支負擔,而不敢向社工支付公務員薪酬水平的薪酬標準,或削減服務以調撥資源。

政府在2001年推出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令不少機構面對減薪及縮編的壓力,要發掘不同資源及方法維持服務,而機制的檢討今年完成。(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社工工會的其他要求,包括要求當局就人手編制的檢討設立時間表,列明多久需要檢討一次,工會期望每次檢討相距不多於10年,例如5年或10年一檢。

另一要求是考慮讓小機構重新納入資源實報實銷,令服務相對可保持穩定性。張志偉解釋,一些小型機構存在太多不穩定因素,例如機構本身只有一個中心,如果有一人離職會對資源計算影響很大,日後因而無法提供一定水平的薪酬,並會在招聘上出現困難。他強調,整筆撥款已推出20年,建議當局讓小型機構可選擇轉實報實銷,而現時仍有五至六間機構正使用實報實銷方式申領資助。

張志偉質疑報告是否真的掌握業界情況等,指顧問報告指出機構的財政儲備多了,是因為社署指提供中位數的資助,令機會只敢使用到達該中位數的款項。(周禮希攝)

憂檢討顧問報告未掌握業界實際狀況

張志偉在記者會上指,有關檢討已到尾聲,8個檢討項目餘下的薪酬標準及撥款機制,亦已提出初步建議。他引述社署指,估計撥款可資助機構聘請共39184人,但實際上164間機構只是聘請了38528人,即機構本身可以聘請更多人,但實際卻因資源問題而沒有聘請足夠人手。他又指出,該制度引伸出離職率高的問題,以2017-18年度為例,社工、醫護專業人員及專職醫護人員等各工種的離職率及職位出缺率均偏高。

張志偉質疑檢討報告未能真正掌握業界情況,指顧問報告提及的機構財政儲備增加,是因為社署只提供中位數的資助,令機構只敢運用到達該中位數的款項,即使有機構希望優化措施亦會戰戰競競,擔心增加長期負擔是否可行。他批評,今次檢討除了建議就機構服務制定不同中央行政基礎津助水平(平均約5%),為未達水平機構提供額外行政費外,其他措施都是「口講口賠」,毫無監管。

社總總幹事許麗明補充指,業界對顧問公司分析的數據存疑,例如受資助機構提供146種服務,但顧問公司只以其中17種服務的薪酬支出數據作推論;業界人數高達3.8萬人,問卷卻只收集了1287份個人問卷意見。她指出,不少社福機構的管理層均向她表示,在制度不變下,他們根本沒有足夠資源增加人手。

陳順意認為如果社署承諾設下最高人工資助,或者「包底」,社福機構將無需要再「左撥右撥」,令支援同工薪酬沒保障。(周禮希攝)

工會代表憂業內職位不穩影響長期服務質素

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工會理事陳順意指,在目前的整筆過撥款機制之下,社工的薪酬自然成為「被啄項目」。她表示,現時不少職位的起薪點本身已被削減,部分職級階梯更窄,可能只升三級就已完結,批評有關一筆過撥款是「假彈性」,因為彈性是由削減前線員工的開支所得。她解釋,社福機構經常擔心資金不足,認為如果社署承諾設下為薪金「包底」,社福機構將無需要再「左撥右撥」,令支援同工薪酬沒保障。

明愛工會理事林小姐指,行內離職率高,部分合約社工本身沒有加薪機制,卻要兼顧機構的行政工作。她舉例指,有機構因此由名義上聘用兩人變成聘用三人,但卻因為只能聘請新人,而分薄了社工的資歷,最終只會傷害業界或服務使用者的優質服務承諾。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職工會執委吳先生指,社工工作最重要是可以與服務使用者建立信任關係,但使用者有時牽涉家暴等問題,社工本身需要花長時間才能建立關係,然而當社工的工作欠穩定性,社工亦要為工作前景考慮,一旦離職,服務使用者很難重新建立關係。他又指,行內面對結構性空缺,一些職位長期請不到人,機構則要增撥資源到該職位,反之令失去資源的職位人手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