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泳舜促定告別劏房路線圖 增至5萬過渡房屋 實現3年上樓

撰文:周皓宜
出版:更新:

解決房屋問題是今份《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提出多項房屋及土地供應大計,包括打造北部都會區,不過報告表明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會「頭輕尾重」,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首5年落成,又能否紓緩逼在眉睫的住屋困境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告別劏房行動」召集人鄭泳舜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目前有11萬人居於劏房,但政府缺乏「告別劏房」的路線圖,一直未有提出減少劏房數目及實現3年公屋上樓的時間表。他促請政府增建過渡性房屋,由目前目標2萬個,增加到3萬至5萬個,同時改善劏房居住環境,盡快解決嚴峻的房屋問題。

鄭泳舜形容,劏房租管只屬「止痛藥」,最重要是政府制定「告別劏房」路線圖。(鄭子峰攝)

盼劏房10年內絕跡 憂政府建屋量「頭輕尾重」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期盼香港在2047年前「告別劏房」,一直關注劏房問題的鄭泳舜,過去在議會內大力推動劏房租務管制,相關條例草案最快今日(13日)在立法會通過。不過他形容,劏房租管只屬「止痛藥」,最重要是政府制定「告別劏房」路線圖,包括實現公屋3年上樓目標、增設過渡性房屋,並增加新界區房屋及相應就業機會,減少「工作劏房戶」,期望在10年內令劏房在港絕跡。

鄭泳舜稱,《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固然是好事,既可應付中長期房屋需要,亦可同時增加新界北的就業機會,但指出建屋量或「頭輕尾重」,他對於《施政報告》未有提出支援劏房住戶、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的短期措施感到失望。

《施政報告》提出增建5,000個過渡性房屋,令整體供應增至2萬個。鄭泳舜表示,未來5年的房屋供應「真空期」最難過,認為僅增加5,000個單位是杯水車薪,「太少啦,講緊幾十萬人輪候緊公屋」,他相信政府有條件在未來5年興建3萬至5萬過渡性房屋。

促政府覓更多地建過渡性房屋

鄭泳舜說,目前一半用作過渡性房屋的土地是由私人發展商提供,僅一半屬政府土地,「我覺得政府有空間再搵地出嚟,包括仲有好多閒置地,要的起心肝攞出嚟。」他提到,政府目前過於依賴社福機構提供過渡性房屋,但若改由政府興建,效率可大大提高,亦可善用酒店和賓館的房間作過渡性房屋,相信要將供應要翻倍並非難事。他又建議,待公屋供應穩定後,政府可考慮興建樓層較高的永久過渡性房屋,供輪候公屋人士入住。

要短期內紓緩劏房住戶困境,另一個方向是改善劏房居住環境。鄭泳舜指,雖然林鄭稱她曾參觀一些問題不大的劏房,不過大多數劏房環境確實欠佳、無窗且地方狹窄,屬不適切房屋。他期望政府可進一步規管劏房,包括規定劏房的基本面積、走廊闊度及廚廁分隔等,又建議政府參考《旅館業條例》中有關賓館的規定,制定標準,「賓館都係攞個單位出嚟分間出去,點解賓館有指引,劏房就冇?」

倡檢視公屋興建流程 同意林鄭「得意諗法」

現時輪候公屋時間高達5.8年,與3年上樓目標差距近倍。鄭泳舜認為政府需要檢視公屋興建流程,「深水埗兩個地盤,一個係私樓,一個係公屋,有時見到私樓起完晒,公屋仲喺度慢吞吞。」他指公屋興建程序複雜,需要經過重重關卡,導致進度緩慢,「我都識人喺公屋入面做,佢哋私下都話俾我聽好忟,交咗樣嘢等兩三個月都無嘢做,就因為要等政府某個部門覆。」他以興建竹篙灣檢疫中心為例,相信只要政府立定決心,可大幅減少公屋的興建時間。

對於林鄭日前提出的「得意諗法」,稱如果政府交付土地後建屋太慢,輪候公屋現金津貼應由房委會支付,以建立問責精神。身兼市建局非執董的鄭泳舜同意這是其一加快建屋的方式,「即係我自己坐市建局(董事局)咁,咁市建局都要睇住佢盤數,每年起幾多個,要還幾多個,有無少少收支平衡,都要睇盤數」,相信此舉有助房委會立定決心,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