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戰︱比較本港與5地吸引力 一項政策大落後 工種轉移難回頭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加上疫情下的嚴厲入境限制,令本港人才流失問題嚴重,新特首李家超多次提到要「搶人才」,各界關注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有何舉措。另一邊廂,競爭對手新加坡近期推出新的吸引人才政策,被指是與香港爭奪人才。本文會整合分析6個主要國家或地區,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讓讀者參考。
「吸引人才」是全方位的,一個地方無論是表層的入境政策、福利,以至城市生活便利程度、生態環境、政治氣氛等,都會影響人才落地生根的意願。不過由於生活和政治環境等範疇欠缺嚴謹客觀的指標和比較點,因此以下的分析會撇除相關因素,只就一些政府官方層面、白紙黑字的政策作比較。
吸引人才系列三之一

檢疫政策是對外來人才吸引力一個重要指標。(資料圖片)

1. 防疫政策

香港:

外防輸入:3天酒店+4天醫學監測的入境檢疫要求,登機來港前必須進行核酸檢測,呈陰性方可上機。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近日表示,正積極考慮將入境檢疫放寬至「0+7」,商界則要求盡快落實。

對內:禁止在公眾地方進行4人以上的羣組聚集;餐飲處所每枱最多8人;出席8人以上宴會活動須出示快測陰性證明;在交通工具和指明公眾地方必須佩戴口罩。

新加坡:

外防輸入:已打齊疫苗的旅客,可毋須檢測或隔離入境;即使是未完成接種疫苗的人士,只需在出發前往新加坡的前兩天,完成病毒檢測及取得陰性結果,便毋須在新加坡進行7日的隔離。

對內:除公共交通及高風險場地如醫療設施外,室內地點可不必佩戴口罩。

台灣:

外防輸入:首日到埗後作核酸檢測,隨後3天居家檢疫(在台無住址者,須預訂防疫旅宿)+4天自主檢疫(每日出門前快測)。據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所指,預計在9月底或10月初,疫情到達巔峰期及有明顯好轉後,便可開始放寬邊境措施。

對內:在公眾場所須佩戴口罩(特定活動除外如合照、開電單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等);聚會時不得逐桌敬茶、敬酒。

美國:

外防輸入:如非美國公民,完成疫苗接種後方可入境(兩針過後14天,加強劑並非必要),須持3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對內:自8月起已取消大部份防疫指引,包括6呎社交距離、學校為師生量度體溫等。自8月起,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亦不須隔離,只需強制戴口罩5天。

英國:

外防輸入:目前沒有隔離檢疫要求,無論是否已接種疫苗。

對內:沒有特定要求。以建議而非強制法令形式,呼籲公眾在公眾場合戴口罩及接種疫苗。

澳洲:

外防輸入:入境時不須提供檢測證明或疫苗接種記錄;乘搭入境國際航班者須戴上口罩。至於是否需要隔離,視乎到達的省分。

對內:視乎省分而定。其中在戴口罩要求方面,新南威爾士省相對嚴格,進入醫療場所、公共交通、乘搭內陸航班等仍然必須戴口罩。其他大部分省分,政府只呼籲民眾在室內地方戴上口罩,並非強制。

在檢疫政策對外來企業吸引力上,香港被新加坡大幅拋離。(資料圖片)

2. 移居門檻/工作簽證制度

香港:

非本地的專業人士,現時可經「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申請來港工作。

本港入境處自2006年起實施「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名額每年4,000人。申請人士須符合財政能力、品格、語言能力、學歷等方面的要求,並透過指定的計分制定居香港。

根據保安局數字,截至2021年底共接獲36,689宗來自近100個國家/地區的申請,其中9,131名申請人獲分配名額,當中8,039人來自中國內地。行業方面,以金融及會計服務業,以及資訊科技及電訊業佔最多。

新加坡:

新加坡歷史上相當依賴外來人才建設國家,因此工作簽證種類多,範圍也很廣闊,恆常的工作簽證有幾種,包括「專業人士簽證」、「技術工人簽證」(當中再細分成中等技術工人,以及技術門檻較低的外勞工作准證」、臨時性質的「工作培訓類簽證」。

其中,專業人士簽證和中等技術工人的簽證,如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可申請技術移民,即「永久居留申請」(PR),移民局會考慮申請人與新加坡的聯繫、經濟貢獻、年齡、家庭狀況和居留時間等因素,去決定是否接受申請。如果成功申請,在獲得永久居留權後最快2年就可以申請入籍,新加坡不允許雙重國籍。

當地政府8月29日宣布推出新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計劃,以吸引頂尖人才,簽證需每5年續期一次,明年1月開始接受申請。申請人過去一年的月薪需達到3萬坡幣(約16.8萬港元),或抵達新加坡後會賺到同等的月入。至於在文化藝術、體育、科學與科技和學術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人,不需達到月入門檻也有機會獲批。申請人的配偶亦會獲准在新加坡工作。

台灣:

當地透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延攬外國專業人才,簡化申請工作、居留安排,計劃針對外國專業人才,例如在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金融、法律、建築設計、防務或其他領域有特殊專長者。

申請人可向內政部移民署申請核發具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四證合一之「就業金卡」(個人工作許可),有效期間為1至3年,提供自由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之便利性。抵台後,申請人如連續居留5年、平均每年居住183日以上,可申請永久居留。

港澳居民同樣可申請就業金卡,如具有專業技術能力,並已取得香港或澳門政府之執業證書或在學術、科學、文化、新聞、金融、保險、證券、期貨、運輸、郵政、電信、氣象或觀光專業領域有特殊成就,可申請在台居留。

美國:

美國歷史上就是移民國家。申請美國綠卡(永久居民)的途徑有很多,其中《移民法》規定就業移民的方式主要分成三種:一、在科學、藝術、教育、商業、體育等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人士,或是大學教授/研究員或跨國企業高管,可以申請「第一類職業優先移民」(簡稱EB-1);二、具有高等學歷並擁有特殊卓越才能者(簡稱EB-2,需要僱主擔保);三、其他技術工人或專業人員(簡稱EB-3,需要僱主擔保)。

英國:

英國的工作簽證類型很多,主要途徑有僱主擔保;在指定企業內工作而年薪達到25,600英鎊(約23.13萬港元)或以上;在學術或研究、藝術和文化、數碼科技等領域具有擔任領導職位或具有此潛質;擔任大型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等等。

英國2022年推出新的「高潛力人才」工作簽證計劃(High-potential individual),申請人須在過去5年內,於全球50大的「世界名校」畢業(就讀的大學必須在3個世界排名榜中的至少兩個進入前50名內),即可在英國居住2年(博士或以上學位為3年),而在居留期內找到合資格工作,便可以轉換為長期簽證。

針對香港,英國於2021年1月容許港人申請BNO簽證赴英居留;2022年8月進一步放寬至1997年7月1日後出生、父或母其中一方為BNO港人的香港年輕人。這是基於歷史及政治原因,亦有一部份是在英國脫歐後及疫情影響人員流動下,補充短缺的勞動力。

澳洲:

澳洲工作簽證大致分為臨時與永久兩種。在永久簽證方面,申請人可以透過僱主擔保(須為特定有技術職業),或是在當地政府的技術計分系統中符合資格,方可申請永久工作簽證。

世界各地都正爭奪人才應對未來發展。(資料圖片)

3. 對高端專業人才的家人照顧

香港:

按本港上述計劃成功獲准來港人士,可攜同其配偶或其根據締結當地有效的法律締結的同性民事伴侶關係、同性民事結合、「同性婚姻」、異性民事伴侶關係或異性民事結合的另一方,而該身份是締結當地機關合法和官方承認的,以及18歲以下未婚的受養子女來港。受養人的逗留期限一般會與其保證人的逗留期限掛鈎,而他們在留港期間可工作或就讀。在港連續通常居住七年後,根據有關計劃來港的人士及其受養人可依法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新加坡:

在新加坡,專業人士簽證和中等技術工人簽證申請人,可帶同配偶及未滿21歲子女在新加坡居住,後者如要工作,需另外申請工作簽證;在8月公布的新制度下,「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申請人的配偶則會直接獲准在新加坡工作。

台灣:

就業金卡持有人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請依親居留。配偶居留期間,可以受聘從事指定的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時薪規範為新台幣200元以上。

基於歷史和政治原因,如金卡持有人之配偶為中國內地籍(台稱陸籍),要求會較嚴格,配偶可申請在台團聚,但只屬暫時的「停留許可」,如要長期居留須另外接受面談、按捺指紋等。

美國:

綠卡持有人可以帶同配偶和子女到美國定居。工作則需要另外申請許可,便利程度視乎簽證種類有所不同;未成年子女一般而言都允許接受全日制教育。

英國:

持長期工作簽證在英工作,也可以申請配偶一同赴英,配偶也會獲准全職工作,子女亦可享用英國免費中小學教育。

澳洲:

申請人在澳洲獲得永久工作簽證後,配偶和子女也可以申請暫時或永久的簽證,以在當地工作、就學、接受免費的英語改進課程及享用部份醫療福利。(按:澳洲承認「事實婚姻關係」,即證明雙方同居12個月以上)

低稅率被視為香港其中一項競爭優勢。(資料圖片)

4. 工作所得稅

(按:各地免稅額因應報稅形式有不同且種類繁多,以下只列最基本額度)

香港:

薪俸/所得稅:只要是在香港受僱就須繳交薪俸稅,以累進稅方式計算,稅率由2%至17%不等。年收入以132,000元為基本免稅額。

新加坡:

薪俸/所得稅:以累進稅方式計算,基本免稅額為年收入20,000坡幣,稅率由2%至22%不等。

台灣:

薪俸/所得稅:以累進稅方式計算,稅率由5%至40%不等。標準扣稅額120,000元新台幣。

美國:

薪俸/所得稅:以累進稅方式計算,稅率由10%至37%不等,免稅額每年有所不同;拜登政府有意將最高稅率調高至39.6%,即回復至上一次稅改前的水平。

英國:

薪俸/所得稅:年收入高於12,500萬英鎊免稅額便要繳付所得稅。年薪介乎12,501至50,000英鎊需繳20%稅(基本稅率);年薪50,001至150,000英鎊,需徵收40%稅(高稅率);150,000英鎊以上的收入,則要繳付45%稅(額外稅率)。

澳洲:

以「超額累進」方式計算,將收入分為4個部份,年收入首18,200澳元不用繳稅;第18,201 至45,000元交19%;第45,001至120,000元交32.5%;第120,001至180,000元交37%;第180,001元以上交45%。

方保僑。(Zoom訪問截圖)

方保僑:防疫政策「有比較有傷害」 工種轉移外地或一去不返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目前正在英國旅遊,預料10月回港。他向筆者表示,本港IT行業近幾年流失人才情況確是嚴重,而且行業特性是流動性高,專業技術在世界各地都通用,因此現象會更加明顯:「所以他們要走(移民)可以很容易,在海外很快就找到新工作,有時他們在香港原屬的公司,甚至會請求他們到了海外,繼續為公司做freelance(自由工作),因為真的不夠人寫programme(程式),只要他在那邊時間兼顧到就行。」

他補充,資訊科技業界人才的流失,對本港造成的影響不止於短期,「一些龍頭的科技企業,像Google、Meta、內地的騰訊阿里巴巴也好,你能吸引到他們在香港投資、開辦公室,他們為本地創科帶來新的工種,為新人提供培訓、經驗,這是長期的影響。這些大公司的業務,一旦放棄了在香港的據點,一些工種轉移到新加坡,可能就不會再回來。」

方保僑指,業內人才考慮在什麼地方落地生根時,當然會現實地考慮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問題,例如在防疫政策上,他到英國首幾天在住處以外的地方都會戴口罩,但過了幾天隨即發現街上絕大部份人都沒有戴口罩,進入餐廳等處所也沒特別限制,但人們都會自覺保持一定距離,與香港限制重重情況非常不一樣,坦言現時香港對內和對外的防疫政策,一日不作顯著的改動,人才流失的情況一日都會持續。「不是說香港要全跟外國的一套,但實際上防疫政策是會互相影響的,對人才的吸引力都是,當周邊國家紛紛鬆綁防疫限制是,香港自己都要設身處地想一想。」

李漢祥。(資料圖片)

人力資源顧問:各地移民門檻降低

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表示,本港人才不足的情況一向存在,但的確過去數年情況有所加劇,移民潮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他強調,移民潮未必與本港政治狀況百分百相關,「有很多據稱是『藍』的青年一樣移民」,相當一部份的原因是不少國家的移民門檻降低,青年希望在外闖一闖。

他以金融業為例,目前人才短缺的情況尤為嚴重,其中在金融數碼化、風險管理方面,缺人情況更加明顯。他引述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指在2019年第二季,本港「經理及行政人員級」有約45.1萬人,至今年第二季已跌至40.2萬人,跌幅達到一成。有一些後勤的崗位,例如資訊科技、財務會計、企業培訓等,如果長時間找不到人填補空缺,企業隨時將這些崗位永久搬離香港。至於檢疫政策的主要影響,則是導致這些人才流失後,業界難以從外地尋找適當的人才填補。

從事金融、地產、零售等多個行業獵頭工作的李漢祥預期,移民潮對本港人才的衝擊,起碼要到明年年中才會穩定下來,「要走的人應該都走得七七八八,如果到時疫情受控,情況可能會比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