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文:中共「一黨專政」是歷史選擇 帶領人民戰勝日本軍國主義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會上,提到要完善醫療體系以及促進中藥發展。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委員高永文今日(20日)出席座談會,表示期望香港與內地通關後,可以領團到內地醫療機構,交流人才培養、監管等意見,推動兩地發展。
高永文又提到,有不少受殖民教育的港人難以習慣國家「一黨專政」,但認為這是「歷史的選擇」,自共產黨帶領人民戰勝日本軍國主義起,人民已經選擇了共產黨。他又指共產黨一直以「人民至上」為執政理念,亦有自我完善的機制,與西方政黨刻意挑起仇恨,操弄政權的方式大不同。

由共產黨成立,到帶領我哋全國人民去抵抗日本嘅侵略,其實係一個歷史嘅選擇……喺戰勝日本嘅軍國主義之後,我哋嘅人民畀咗一個選擇,就係共產黨。
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

高永文:殖民教育使港人難接受一黨專政

高永文關注近年內地醫療改革及發展,他透露自己早於2005年已隨訪問團,到大灣區了解內地行醫情況,除可協助改善當地醫療設施外,亦可加深香港醫療機構對內地醫療情況認識,交流兩地人才培育及管理意見,推動香港醫療機構到內地發展。

高永文指,個人對「二十大」報告中「一國兩制」的論述最為印象深刻,認為香港須思考未來要如何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推動國家在不同範圍更國際化。他直言或有不少港人受西方教育影響,難接受國家「一黨專政」,但他強調這是歷史的選擇:「對好多土生土長,喺接受殖民地教育嘅人,一提起共產黨『一黨專政』呢件事,大家可能都唔太習慣,即係我哋從細到大學習一套西方嘅政治情況(不同)。」

他從歷史角度分析「一黨專政」的形成:「點解中國共產黨會喺香港、喺我哋祖國完成咗『一黨專政』呢,呢個其實係歷史嘅選擇。我哋喺辛亥革命前後嘅歷史,受到列強侵犯,國家生靈塗炭,個情況大家都應該知道,跟住又有日本侵華。實際上,由共產黨成立,到帶領我哋全國人民去抵抗日本嘅侵略,其實係一個歷史嘅選擇。當然,佢有獨特因素,因為共產黨特質,喺工農群體入面,同埋以人民至上嘅精神,貫穿咗喺共產黨早期嘅革命入面,令到喺戰勝日本嘅軍國主義之後,我哋嘅人民畀咗一個選擇,就係共產黨。」

斥西方政黨挑起民族仇恨搶支持 「好似特朗普咁」

他認為如何維持政權,與國家及政治制度發展有緊密關連,提到西方政黨以黨與黨之間的競爭,以及競選維持政權,與中國的政治制度大相徑庭:「我哋𠵱家走嘅就係共產黨『一黨專政』,其他嘅多黨就係一齊透過協商,一齊去參政。」他認為大眾可從西方國家近來的政治形勢發展比較出兩者優劣:「英國、美國,兩個政黨係咪真係有邊個好,邊個唔好呢?其實兩個政黨,啲政客全部都係去玩弄支持度,找出民眾關心嘅議題,但民眾關心嘅議題多數都係啲好『juicy』嘅議題,或者挑起民族與民族之間嘅仇恨,但我哋中國就唔係咁。」

高永文又提到,西方認為「一黨專政」只會出現如同帝制般的腐敗,因而須將政權交替的選擇權交在人民手上,但他直言大眾可自行判斷西方現況是否如此。他表示,樂見共產黨建立自我完善機制,自行探討黨內有何不足的地方:「美國共和黨、民主黨,甚至英國保守黨自己開大會,其實都係政治操弄,嗰啲領導人發表演說嗰時,好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咁,下下都係挑起唔同政見人士嘅仇恨,增加自己嘅支持度。」他坦言:「我哋共產黨(如果)要永遠一黨專政,佢自己必須要能夠繼續完善,我暫時睇到我哋係朝呢個方向去。」

譚惠珠籲「築巢引鳳凰」 引醫療人才落戶香港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出席同一座談會,她表示疫情對全球人民造成影響,不過香港在中西醫藥合作下,本地疫情得到控制,認為以香港為中西基地,使其協同發展的信念正確,寄語港人要把握科技及二十大為港留發展空間的優勢。

譚惠珠認為,香港應與內地的醫療發展一同抵礪前行:「中西醫護培訓、中西醫藥應用、醫院管理、資用運用等等,香港同內地可以互補短長,共同開創。」她指,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出多項確立中醫藥地位的政策,包括中藥常規化、增加使用中藥的醫院數目、推動中醫專業發展、內地藥物可在港註冊等。她認為香港須凝聚及培訓中、西醫療人才,壯大專業團隊:「香港好適合由外國回流嘅人才,醫生、生命科學家留住或者定居,亦歡迎內地專才、專家來港留住或者定居,我認為香港政府要對簽證、居留、工作條件,盡量放寬。」她形容要以「築巢引鳳凰」的政策,把握黃金機會,爭取更多醫療人才來港。

她又指,香港未來須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認為醫療界可以把握機會將醫療產業做大、做強:「發展醫療產業可以更好解決老年人的醫療條件,促進香港長者更加長壽……人口老化,同埋消費意識增加,就會帶動醫療健康服務,同埋產品需求上升。」她建議投資界及港府善用河套區及北部都會區,致力發展醫藥科技。

除此之外,譚惠珠認為疫情推進醫療及科技的結合,以遙距診症為例,指其有助更好分配醫療人手,和防止香港醫療崩潰。她指內地5G服務已有數千項專利,智能醫院亦更為普及,認為香港要掌握機會,向內地出口高科技醫療機械、生命醫藥等。